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金融城地下一层也有自然光 行车不必担心太暗

2013年10月16日 02:44   来源:广州日报   

  国际金融城起步区规划通过 本报独家专访规划负责人

  文/记者倪明

  经过3次修改和讨论,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规划终获规委会通过。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设计项目负责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夏南凯教授、所长刘晓,进一步“解密”金融城规划。

  问:为何选“五厂三村”当起步区?

  答:金融城多选在工厂区

  广州国际金融城总面积8平方公里,不少市民好奇:为何没有选择更靠近珠江新城的西片,而是选择“五厂三村”作为起步区?

  “无论从区位、城市发展,还是城市景观、旧城更新来看,‘五厂三村’都是金融城起步区的合理选择。”夏南凯说,国内外新的金融区、金融城都是选择相对靠近市中心、靠近河边的工业区(陆家嘴金融城当年也是工业用地),一是改造的可能性比较大,二是可以通过建新城改造工业旧区。“五厂三村”是珠江上的重要节点,且靠近广交会展馆,需要一个为之服务的金融区。

  近期金融城西部核心区的规划设计将启动,将研究红专厂的去留。刘晓表示,创意产业区在哪里都可以搞,判断红专厂的价值要看它是不是稀有。

  问:车在地下跑是否太暗?

  答:通过光导管引入阳光

  广州国际金融城强调“人车分流”,地面让给行人,车流藏在最大的地下城。对此,有不少市民担心:交通全放在地下,是否太黑暗幽闭?汽车尾气怎么排放出去?

  “广州金融城五层地下城不是全封闭的‘地洞’。”夏南凯称,美国曼哈顿地区、东京新宿,公交都是走地下,但感觉不到憋闷,因为道路仍旧是开敞的,并且与地面相连,只是下沉(比周边标高低)而已。“广州金融城也是采用下沉式广场、下沉式道路,运用绿化大厅、采光天顶、玻璃拱廊,通过光导管为地下空间引入阳光,通过混合通风系统引入自然风,道路分段设排风口、采光井,地下一层也能采到自然光。主干道花城大道的绿化也放在地下,不管是地下一层还是两层,都让人感觉像是地面。”

  问:深挖五层如何避免地陷?

  答:整体建设保地层稳定

  据悉,金融城起步区地下空间开发量为213.6万m2,是广州最大的地下空间,挖到最深处已经是29.9米。如何保证地质安全是各界关注的问题。

  “在滨水地区、地基差的地方建地下空间,全球不乏成功先例,比如迪拜中心城区的地下城。只要做好地下空间的设计、施工、管理,完全可以避免地陷。”夏南凯表示,单栋建筑建设易诱发下陷不均衡,建议金融城起步区大型道路和方城的地下空间一次性开挖,整体建设,保证地下层相对稳定,避免地裂、地下水溢出。集中建设的费用,可由政府统一建设后将建设费用分摊到土地出让成本中。他认为,起步区北部靠黄埔大道的地块,地下空间相对独立,仅仅与道路相连,可以单独建设。

  问:挖湖造水街成本高不高?

  答:湖深<1米成本不高

  重构岭南水系是金融城设计方案的理念,夏南凯透露,金融城起步区现有棠下涌、造纸厂涌两条河涌,规划将棠下涌扩建成金鹿湖,“方城”西北部打开岭南曲苑,中部水面扩大蓄水聚财,与财智岛上的新地标(国际金融交流中心)形成对景。此外,东西向景观水系联通现有的南北向河涌与沿涌骑楼构成金融水街,重现岭南自然水网和沙洲风情。“方城外部环水,寓意护城河。”夏南凯表示,金丝雀码头区是伦敦金融城的重要景观,广州金融城水系连贯后,可以形成动水,改善水体和小气候生态环境,水街上的酒吧、咖啡屋等配套商业设施可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他说:“广州金融城的水系主要是为营造景观,且水下还有地下工程,所以不论是金鹿湖还是水街都不深,水街只有0.5米~1米深,仅能通行小船,与塑造景观的效果相比,开挖成本不贵。”

  [ 编辑: 梁高晖 ]

(责任编辑:秦宇雯)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