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金融城效果图。梁文祥 摄
开栏语
又是一年好时节。
一年前,首届广州金交会盛大开幕,产融对接项目达171个,签约金额超过7000亿元,成为助力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随后,《广东省建设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出炉,这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大步迈进,也是引领广东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年来,广东利用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推动金融领域进一步开放、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以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率先开展积极探索。越秀民间金融一条街、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先后挂牌……产业与金融密切互动,为广东“金融梦”、“强省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二届金交会即将在下周开幕,金融强省的马达再度轰鸣。值此之际,南方日报推出“金改七章”,以金改一周年的重大成果为线索,总结一年来广东金融深化改革的得失,探索科学发展的经验教训,为金融业助力广东新一轮发展谋求点滴智慧。首篇聚焦即将在本届金交会上正式奠基的广州国际金融城,敬请垂注。
珠江新城以东,一块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在成为广州新的“镁光灯聚焦地”,它就是去年5月开始规划启动的广州国际金融城。记者昨日获悉,在下周举办的第二届广州金交会期间,金融城将正式奠基。
值得警惕的是,珠江新城后来道路走偏,也说明钢筋水泥铸造的房产容易引发政绩与虚荣建设的冲动。正如钢铁侠的心脏为钢铁战衣提供强大能量一般,位于员村的金融城仅仅靠建造漂亮的大楼,无法成为广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强劲“CPU”,必须在打好基建的基础上,置入强大的“金融芯”,拿出资源和看家本领,吸引本土和国内外顶级金融机构和金融精英入驻,才能充分发挥辐射力和资源配置的效应,避免走上珠江新城的老路。
现场探访 金融城起步区拆迁已过半
在传统的方城曲苑城中,建筑裙楼次第相连,首层骑楼架空建造,滨水建筑具有岭南庭院风格,区域内不设红绿灯和斑马线,市民可以在新式骑楼中畅行无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画面更多出现在旅游景点中,然而,国际金融城的规划真实赋予了“广州华尔街”这样的定位与畅想。
昨日,南方日报记者来到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走访棠下新墟,在现场看到,蓝色的铁皮基本已经将整个棠下新墟全封闭,大部分的居民楼、商铺都在拆除过程中,有些建筑已完全推倒变为废墟,仅剩几家商店和酒家在经营,总体拆迁工作已完成大半。
当地居民林先生告诉记者,位于员村五横路的棠下新墟之前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握手楼”,治安与环境也相对较差。自去年5月国际金融城规划公布后,员村一带楼价已水涨船高,以前这一带的楼价大抵在1.5万元/平方米左右,现在直奔每平方米2万元左右,且业主惜售心态较普遍。
西起科韵路、东至车陂路、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岸线,一块规划范围达1.32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在成为金融城的起步区。
事实上,金融城的起步区确实只能算是“起步面积”,根据规划,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的金融城,向东可延至天河区界,西至华南快速干线,所占范围要远大于目前珠江新城的6.44平方公里用地面积。按照规划,预计到2020年,整个金融城GDP总量将达到1200亿元,金融产业增加值将超过500亿元。事实上,上千亿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中部省份中一个佼佼者城市的生产总值。
前车之鉴 珠江新城:“金领”变“灰领”
“广州国际金融城就是要超越珠江新城!”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对金融城的建设颇具雄心,他表示将吸取珠江新城的经验教训和国内外金融城的发展理念来建设金融城。
自1993年规划出台至今,有关珠江新城的讨论众说纷纭,至今仍有人用“大工地”、“断头路”等词来形容这片原本被寄望甚高的6.44平方公里土地。珠江新城20年的建设史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金融商务中心的建设之难。
20年前,广州决定将新城市中心定在珠江新城,并打算用5—10年的时间把它建成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商务中心。
以前珠江新城所在地基本上是农田,当时政府为了解决初期基础建设的资金,农田被分成较为方正的土地出售,“那时买地的人到现场看,一旦相中就马上交钱签约,就和买卖蔬菜一样”,一位地产中介告诉记者。
然而,多年过去后,一直定位为CBD的珠江新城,却出现“半是住宅小区半是商业办公楼”的尴尬格局。珠江新城作为CBD的定位也一直受到质疑。“前几年,来珠江新城上班的人分不清自己是白领还是‘灰领’,白天穿着白衬衫上班,下午下班经过几个大工地,就穿一身‘灰领’回家了”,在珠江新城某证券公司上班的叶先生有些抱怨。
此外,配套设施建设等也是个大问题,叶先生表示,对于CBD的配套一开始根本没有考虑,认为这些问题等到高端企业、金融机构入驻后“水到渠成”,后来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基于此,2003年1月,广州市公布施行《珠江新城规划检讨》,这对珠江新城而言相当于一次“重生”。数年间,地铁3号线开进了珠江新城,花城广场落成,其他的配套如省博物馆新馆、少年宫、歌剧院等先后落成,从而为珠江新城的发展注入强心针。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看来,珠江新城的建设路径确实称得上“无奈”。林江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州就提出要打造能和上海、深圳PK的国际金融中心,但珠江新城最终大半成了房地产项目,这一后果导致目前民众对建设国际金融城有所质疑。广州国际金融城应该“先定位明晰路径,才能谈论其意义”。
亡羊补牢 参与拍地须有金融“身份证”
和珠江新城创业之初的农田环境相比,目前金融城建设面临的格局要好一些,但同样需要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破局”。
据了解,金融城规划区域现主要由“五厂一村”构成,即昊天化工厂、广州电池厂、广州热电厂、车陂水厂、广东玻璃厂及棠下村,如何在旧厂房和城中村中突围显得十分重要。
今年2月,广州国际金融城首批土地正式出让,4宗土地收金近130亿元,这一数值几乎等于2012年广州全部土地出让金的1/3。知名房企纷纷加入争夺,并各有斩获。
在对黄埔大道金融城起步区A001地块的角逐中,广州联鸿力挫广州银行,成为该区域的首个“地主”。然而,这也引发人们的担心,在“金主”(金融机构)难敌“地主”的背景下,金融城的建设是否会令话语权旁落?
记者查阅了金融城首批出让土地的属性,其中有三块地都将用于商务和商业设施,一块地用于二类物流仓储和工业、批发用地。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金融城土地拍卖的“主角”本来应该是金融机构,但如果任由地产商说了算,最后或将重蹈珠江新城的“覆辙”。
鉴于第一次出让土地的经验教训,今年5月份开始的第二批用地出让在“门槛”上设置更为严格,要求地块竞买申请人具有合格的金融“身份证”。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城土地出让主要面向金融机构,不可能以房地产开发商为主。这让人们对国际金融城的建设重拾信心。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表示,国际金融城要在定位和开发经验上超越珠江新城。珠江新城原本就有金融中心的定位,但由于其开发时序上存在一些问题,让住宅建设提前启动,结果金融机构的集中度不如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建设之初,已有部分开发商提出,商业地产的回报至少要超过10年,沉淀资金大,希望政府能在推地时配置一定比例的公寓与住宅以较快回笼部分资金。
彭澎认为,当年珠江新城开发之初就是没有坚持下去,放松让住宅项目提前进入,结果导致功能混杂。因此,要超越珠江新城,就要有决心和信心,不让快速回笼资金的杂念影响主体功能的实现。
■相关链接
争做民间金融家,百克金条等你拿!
值第二届广州金交会即将开幕之际,南方日报联合广发证券推出“寻找金点子”主题活动。如果你对广东金融发展有好点子,请于6月17日前,发至goldidea2013@126.com(限500字),并留下联系方式。
活动设大奖1名(奖品为百克金条),二等奖3名(奖品为10克金条),三等奖10名(奖品为100克银条),奖品将在6月23日颁发。
打好特色牌
吸引人才集聚
建言
对于广州未来的“华尔街”,广州市长陈建华表示,将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富有金融产业特色、凝聚金融活力的高品质金融城,国内领先的金融聚集区”。
此前,南方日报记者走访伦敦金融城、纽约华尔街、新加坡莱佛士坊时,深深感受到这些国际金融中心核心腹地“金融芯”的强大:政策高效透明、鼓励创新、税收优惠、人才国际化、教育资源丰富……
近一年来,广州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方面颇多建树。不久前,《关于支持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规定》正式印发,根据该文件,广州市政府将每年拿出超过3亿元扶持资金,奖励在广州注册或运营的从事金融或类金融活动以及与金融直接相关的机构和个人,海内外金融机构落户广州最高奖励2500万元,高端金融人才子女就学还有“绿色通道”,可以说是拿出了“真金白银”。
但要打造出真正的“金融芯”,广州国际金融城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如何和珠江新城现有金融资源对接、优惠政策如何落地、多部门协作提供软环境……
例如,一家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的行长就表示,目前总部已经入驻珠江新城,如果要进入金融城,现有的办公大楼如何实现对接、政府能否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而人民银行的代表也希望能以现有办公楼“置换”进驻金融城,从而一举多得。
中大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认为,金融城建设除了房地产、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像优惠政策、人才吸引等“软环境”也十分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政府还要创造条件引进包括金融、IT、咨询管理、项目管理等人才,从而解决金融城的“智囊”问题。
据了解,广州市天河区拟用一些奖励和优惠措施吸引金融企业,如企业总部落户奖200万元,而在医疗、子女教学、绿色通道等政策方面也予以一定的优惠。但这些“红包”是否具有足够吸引力尚待评估。
省社科院区域竞争力评估中心主任丁力表示,广州打造金融城,“首先要弄清楚是作为什么样的载体与平台”。广东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确实需要金融的支撑,但广州金融规划应该与现实主题“挂上钩”,将产业和金融有机结合,广州搞金融城可以考虑和广东外向型经济结合起来,为国际贸易进行服务。
伦敦金融城
他山之石
在方圆不到1平方英里的区域内,有近2500家金融机构,占整个英国金融产值的21.4%,最高峰时期有将近80万金融从业者上下班……这幅景象是伦敦金融城的素描,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行榜中,伦敦牢牢占据榜首的位置。
伦敦金融城政府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包墨凯认为,开放、国际化是伦敦金融城之所以成为金融“NO.1”的首要因素。在伦敦,有超过250家外国银行,300多种语言共存,如果没有开放的外围环境根本不可想象。
20世纪80年代,以金融自由化为特征的“大爆炸”(BIGBANG)也成为伦敦金融城开放性的一大注脚。在此之前,伦敦金融业务单一,以合伙制公司为主,一片死气沉沉。但1986年的“大爆炸”取消了固定佣金制和单一业务制度,国际资本纷纷涌入英国,开放的伦敦吸引众多金融机构纷至沓来。
包墨凯表示,教育资源吸引金融精英也必不可少。伦敦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当优秀的银行家们拥有了家庭,如果选择来到伦敦,那么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就简单许多。
此外,既强力又适度的一体化监管也是伦敦金融城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业内专家表示,在广州打造国际金融城的过程中,伦敦金融城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珠江新城在建设CBD的过程中绕了弯路,导致出现“半是住宅半商业”的现象,而广州国际金融城既要借鉴伦敦金融城的先进经验,又要吸取珠江新城的教训,避免沦为钢筋水泥的“空壳”。
南方日报特派伦敦记者 黄倩蔚
“金点子”撷英
优化金融发展软环境,着重金融业的长远发展而非眼前功利,把广州国际金融城打造成工作和生活两相宜的城市。
如果吸引金融人才来广州国际金融城发展,要解决好住房问题、吃饭问题和孩子的教育问题,生活环境优越了,工作效率也会高。对创业型人才,广州国际金融城应协调提供免息低息贷款或者帮助提供创投资金。
——广东湛江 雷蔓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