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1月1日,上海全新的食品监管体制“亮相”。新的监管机构什么样子?食品安全监管的“缝隙”堵住了吗?
在食品安全的攻坚战中,要实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无缝监管,离不开基层的力量。作为人口密集、市场活跃的特大型消费城市,上海正在努力成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从坐办公室到跑企业社区
在南翔小笼包的故乡———上海市南翔镇最热闹的商业街上,一个肩负抽检、执法、查处地下窝点、宣传等多功能的食药监所2013年底悄然建立。“过去要检查餐饮店,开车需要半个小时,现在出门就是监管。”
这只是上海已建149个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中的一个。食药监管机构机制改革之后,为了实现监管关口前移、监管中心下移,日前上海已在8个郊区(县)所有街镇成立了106个街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在8个中心城区成立了43个区域食监所。
上海市食药监局局长阎祖强说,改革后划转和下沉的基层执法人员超过1700人,市、区县、街镇三级执法力量形成10∶25∶65的“金字塔”结构,真正夯实了基层监管的根基。
人人都是“情报员”
上海食药监局松江分局局长王琳介绍,食品安全不仅需要专业监管,更需基层网络的社会共治。松江区食药监部门建立了“一站三员”的体系,每个居委会一个联络员、多个协管员、多个信息员,形成了超过六千人的队伍。“这支队伍就是用来盯着黑窝点的。”
万余双眼睛成为了监管部门的有力帮手:往信箱里塞食品“黑广告”的少了,各种投诉举报多了,公众自我保护和信息共享意识强了,发现黑加工窝点速度快了……
阎祖强介绍,上海加大了对街镇综合执法部门和社区、乡村食品安全专、兼职队伍的培训力度,争取每年集中培训至少一次,形成监管体系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顺畅延伸,让每个人都成为监管的手和眼睛。
阳光成为食品安全“防腐剂”
有心的公众会发现,在上海食药监局官网的信息公开栏中,2013年悄然增加了“黑名单”一栏:严重违法失信食品生产经营者及有关责任人不仅晒在阳光下,更将在一段时间内禁入食品业。
市食药监局副局长顾振华说,猪肉中是否含有瘦肉精、油品是否为老油反复煎炸,公众企业有疑问都可以来快检,加强风险交流。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