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南宁民间借贷催生“吃息族”:别光看钱 还看到险

2014年02月19日 09:30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吃息族”:别光看到钱 还要看到险

  ●南宁民间借贷月利率高达三四个百分点,催生一批“吃息族”

  ●一些典当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的从业人员打着公司旗号向他人融资

  ●警示:此举涉嫌非法融资;民间借贷须注意法律边界

  银行信贷趋紧,部分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更加困难,但民间借贷市场却因此风生水起。在现金为王的市场背景下,民间有一批人通过将手里的钱交给所谓的典当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内部人士”帮放贷,从中获取远高于银行同期存款的利息,并且将其当成一种理财方式。那么,这种“吃息投资”真的高枕无忧吗

  现象:

  不少人将资金拿去放贷

  “炒股、炒房、做生意,都不如放贷来钱容易。”南宁的李先生说,他最近将股市里的资金全数撤出,再把钱交给一位开小贷公司的朋友帮忙放贷,对方每月支付他3分利息(即3%)。李先生总共投入100万元,每月坐收3万元的“收益”。

  李先生透露,他的这种“委托放贷”已经操作了大半年。去年6月份,李先生与一位开小贷公司的朋友吃饭,听对方说起市场资金紧缺,但是苦于公司的本金跟不上,只好眼看着不少业务流失。闲聊中,朋友随意地说:“如果你有资金,我可以帮你拿去放贷,放给别人4分月息,你拿2.5分,另外1.5分作为公司的佣金。”李先生先拿出50万元试一试,朋友每月都按时支付利息。去年年底,朋友说市场资金更紧了,月息可以给到3分,李先生索性将股票全卖了,凑够100万元交给朋友放贷。

  实际上,目前南宁市场上像李先生这样的“吃息族”不少,有的人自己尝到甜头,还介绍亲友加入放贷的队伍。经营名烟名酒店的张先生说,他曾在朋友介绍下做过一单,将手里的300万元货款拿去委托朋友放贷,每月得4分月息,两个月下来赚了24万。但他此后并没有继续,因为“始终觉得有风险”。

  南国早报记者采访中发现,说到这种把钱交给所谓的典当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内部人士,由对方帮放贷的赚钱方式,很多市民都表示有所了解,并有不少人曾经参与过。

(责任编辑:秦静)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