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23日 张利平)

2014年03月18日 17:36   来源:政府网站   

点击查阅更多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23日在呼伦贝尔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利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负重前行的一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市三次党代会精神,狠抓投资、项目和结构调整,更加注重生态、民生和社会事业,有效克服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全面战胜洪涝等自然灾害,成功迎接自治区推动科学发展现场观摩检查,经济社会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30.6亿元,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0亿元,增长20.1%。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51.2亿元,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0亿元,增长12.9%。全面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节能节水减排任务。

  (一)投资和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建立重点项目和重大事项推进机制,出台鼓励扶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年共实施1835个项目,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神华1000万吨褐煤提质、北方药业二期、阜丰技改等项目试生产,驰宏20万吨铅锌冶炼项目进行调试,宏裕“3052”化肥等项目进展顺利。房屋建筑面积1414万平方米,实施了供热管网、城市道路等286个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牙克石-海拉尔高速公路全线通车,阿荣旗-扎兰屯铁路竣工运行,扎兰屯支线机场和4个通用机场已获批准。扬旗山水库开始蓄水,Z866、扎敦水利枢纽和尼尔基水库下游30万亩灌区等项目开工建设。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输变电工程投入使用。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4:47.7:33.9,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非资源型产业完成产值83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2%。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加速,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达到120亿斤,荣获全国产粮大市称号。玉米种植面积超过900万亩。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882万头(只),农区牲畜头数保持增长,占牲畜总量的72.8%。制定了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措施。组建了呼伦贝尔肉业集团,年屠宰肉牛能力达到10万头。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共接待游客1140.5万人次,增长13.5%,旅游业总收入完成278.8亿元,增长30.5%。满洲里万达、海拉尔红星美凯龙等商贸综合体开工建设。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发展的积极性,全年各项存款余额1114.3亿元,增长11.6%;各项贷款余额621.9亿元,增长12.2%。

  (三)县域经济和非公经济活力增强。出台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培育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加快,10个旗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注重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全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35.3亿元,占新增贷款的52%。非公经济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吸纳就业占比分别达到51.8%、50.2%和48.8%。

  (四)改革开放成效明显。简政放权实现新突破,对645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取消、下放、精简422项,占行政审批事项的65.4%。理顺呼伦贝尔中心城区管理体制,新区管委会获得自治区批复。通过了农垦集团组建实施方案,集团改革深入推进。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赋予其市级管理权限。城投集团和水务投资公司投融资能力明显增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财政管理改革进展顺利。

  我市整体纳入《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批复,《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上报国家待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有新进展,“苏满欧”专列首次开行。开展了满洲里异地办证、海拉尔航空口岸外国人入境签证和台湾居民入境签注业务。外贸实现逆势增长,口岸过货量突破3000万吨,增长6.5%。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3.7亿美元,增长8.3%。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引进国内(市外)资金791.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呼伦贝尔——天人合一的地方”城市宣传片亮相纽约时报广场,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不断加强。治理沙地100万亩,禁牧和草畜平衡超过1亿亩,造林绿化120万亩。森林采伐量控制在110万立方米以下。严格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发放资金5亿元。绿色矿山、和谐矿区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宝日希勒塌陷区治理。呼伦湖生态恢复成效明显,水位提高1.36米,水面扩大167平方公里。呼伦贝尔自然博物馆开工建设。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全年民生支出22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1482元和9990元,分别增长10.2%和13.4%,均高于GDP增速。深入实施“扶贫攻坚工程”,统筹推动连片开发和整村推进等专项扶贫工程,扎实做好重点帮扶、定点扶贫和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旗县苏木乡镇工作,4.9万人实现脱贫。扎实推进“创业就业工程”,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6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1.26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5%。高度重视“百姓安居工程”,投资29.78亿元,开工建设44943户,基本建成20973户,均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指标任务。切实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增加到1532元/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贴标准提高到280元/年,城镇居民大额补充医疗保险限额提高到6万元。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17.1%和16.3%,农村牧区“五保”标准提高12.4%,城镇“三无”人员和孤儿补助分别达到700元/月和1100元/月。为23万户低收入家庭每户发放600元购煤补助。投资11.5亿元,对中心城区热网进行改扩建,新增供热能力1500万平方米。解决了1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设施建设,新增储粮能力1亿斤。实施“菜篮子”工程,新建5025亩蔬菜基地和一批蔬菜储备库,新设55家蔬菜平价店,缓解了菜价上涨压力。

  (七)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组团参加了蒙粤科技合作活动周,成立了呼伦贝尔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海拉尔区、牙克石市等6个旗市区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称号。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成39所幼儿园和38个风雨场馆。市图书馆投入使用,市规划馆、科技馆、艺术馆主体工程竣工,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和内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馆项目启动,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随同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演出,歌舞诗剧《呼伦贝尔大雪原》荣获“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完成11万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任务。120医疗急救指挥网络建设全面铺开,卫生信息平台及应用系统投入使用,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宗教、人口计生、档案史志、体育、规划、气象、人防、工商、地震、工青妇、红十字会、科协、关工委、残联和老龄等工作都有新进展。

  (八)抗灾救灾取得全面胜利。去年,我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54.7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5.96亿元。灾害发生后,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积极应对,统筹抓好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拨付资金6亿元,修复水毁房屋12402户、重建1828户,完成了40处水利工程、20.6公里干线公路、1373.2公里农村公路和供暖、供水等基础设施修复工作,近9万受灾户获得保险理赔。下拨7394万元生活补助及帐篷、棉衣、棉被褥等各类生活物资,保证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不受冻”,无一人因灾死亡。

  (九)民主法治建设继续加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全年共办理人大议案1件、建议108件,政协提案218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自治区28项具体要求和市委相关要求,狠抓作风转变,全市“三公”经费压缩24.2%。加强公车管理,封停116辆奥迪车,取消350辆公车免缴车辆通行费特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房清退工作基本完成。加强政府法制建设,积极推进“六五”普法和政务公开,加强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行政执法和公正司法水平逐步提高。实施“平安呼伦贝尔建设工程”,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信访总量下降20.4%。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各类事故下降50.1%。加强社会管理,我市被评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开展农村牧区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全市92%的社区办公活动场所超过300平方米。双拥和边防工作得到加强,承办了全军边境综合防卫管控能力建设研究活动。全市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市委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向驻呼军警部队指战员和所有关心支持呼伦贝尔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发展不足,加快发展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经济结构不优,发展方式粗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我市处于市场末端,大宗工业产品和原材料市场低迷、价格低位,市场约束仍然存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非公经济活力不足,产业支撑能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财政收入放缓,民生支出刚性增长,政府收支矛盾突出。社会建设有待加强,发展环境亟需改善,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应进一步提高。部分干部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抓落实和破解难题的能力需要增强。一些长期积累的影响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新形势下产生的网络舆情等新问题交替叠加,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社会治理任务艰巨。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