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加快电网建设 破解地方经济发展"瓶颈"

2012年10月31日 16: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记者罗霄、通讯员李志明 张金国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幅员辽阔,山川秀美,景色宜人,这里有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中部,如今呼伦贝尔市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下面埋藏着及其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全市已发现矿产有9类65种,煤炭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吨,是东北三省探明储量总和的6倍,呼伦贝尔市在国家能源供应体系中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电基地和电力外送基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在“十一五”末和“十二五”初期,根据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把自治区构筑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呼伦贝尔市依托自身丰富的资源产业优势,发展了一大批规模工业用户,新增企业多、规模大,地区用电负荷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对电力的需求非常迫切。同时,随着大容量机组的相继开工建设,地区电能出现盈余,解决电力外送问题成了燃眉之急。建设一个坚强稳定的服务型、送端型电网,刻不容缓。

    然而,在2009年划归国家电网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呼伦贝尔电网发展缓慢,网架薄弱,规模小,供电格局不清晰,接纳大容量机组并网困难,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力外送的“瓶颈”。这是个老大难问题,由来已久,呼伦贝尔电网原由岭西电网、岭东电网、内蒙古森工集团公司所属根河林区电网和大杨树农场局电网四部分构成,各自独立运行,截止2004年初各自独立运行的小电网相继联网,地区电网初步形成。截至2009年初,经过5年的发展建设,呼伦贝尔电网初步形成了西起满洲里,东终至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220千伏主网架。但由于投入资金有限,所有线路均为链式单回连接,所有变电站均为单主变运行,网架仍十分薄弱,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仍然满足不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电力外送的需要。

    呼伦贝尔供电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在零下40度左右漫长寒冷的冬季,途经大兴安岭的220千伏牙扎线(牙克石至扎兰屯)一旦出现倒塔断线,在积雪齐腰的深山老林里根本无法抢修,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当地政府领导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问题的电网建设非常重视,也非常着急,多次到国家电网公司和原东北电网公司走访,探讨、协商解决办法。在此关键时刻,2009年6月,为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将呼伦贝尔电网整体划归了国家电网公司,成立了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

    依靠国家电网强有力的支撑,呼伦贝尔电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划归后,国家电网公司迅速召开蒙东电网规划启动会,为呼伦贝尔电网规划出500千伏双回环网主网架、220千伏双回辐射各旗市区的供电网络,2009年~2020年计划工程投资905470万元,将彻底解决呼伦贝尔电网主网架薄弱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的用电需求和电网外送能力,一个服务型、能源外送型电网初见倪端。

    呼伦贝尔供电公司抓住机遇,全力以赴加快电网建设,2010年城农网投资完成11.97亿元,新建、续建工程24项;2011年城农网投资完成13.167亿元,新建、续建工程25项;2012年城农网计划投资18.9亿元,新建、续建工程30项(以上基建工程均为110千伏及以上级别)。

    呼伦贝尔市电业局局长张雷告诉记者,在工程建设期间,呼伦贝尔供电公司负责基建的人员,很难在办公室见到他们的身影,即使在办公楼内见到也是匆匆一瞥。大家知道,他们又到工地协调征林征地、工程进度、物资供应等问题了,他们一年也休不上几天,在冬季施工淡季期间,还要进行招投标、工程决算等诸多问题。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截至目前,呼伦贝尔电网共有500千伏变电站2座,500千伏交直流线路11条,586公里;220千伏变电站9座,线路17条,1208公里,单回线路、单主变运行的状况逐渐改变。特别是随着2012年6月500千伏海北变电站的投入运行和220千伏输电工程的陆续接入,网架逐步趋于合理,电压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

    220千伏网架从弱到强,500千伏输变电设施从无到有,呼伦贝尔地区即将形成交直流电网混联、“以大带小”方式的电网运行新格局,地区电力消纳能力、外送能力、电网稳定运行水平将大幅提升,电网网架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望着一座座高耸入云的输电铁塔,一条条穿越草原的输电线路,昔日弱小的电网羽翼渐丰,为了草原的美丽、繁荣和富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中国经济网记者罗霄、通讯员李志明 张金国)

(责任编辑:徐晶慧)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