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建牧场拯救海洋荒漠化 中华鲟32年来首无踪迹

2014年04月08日 13:21   来源:东方网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竹林形成的人工鱼礁以长方形矩阵排列,慢慢聚集海洋生物,形成一个个微生态系统。

  海洋牧场

  即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海洋牧场如何建造

  举措一:用竹子筑成人工鱼礁

  ● 方法:将大毛竹打桩入滩涂中,排成排距2米、列距2米的竹桩矩阵,形成两个核心鱼礁,规模均长2000米,宽分别为51米和47米。

  ● 作用:固滩固沙,附着和聚集底栖生物。

  举措二:大量播撒底栖生物

  ● 方法:在区域内投放50吨河蚬、6吨缢蛏、2吨日本刺沙蚕等生物。

  ● 作用:补充底栖生物的生物量,提供饵料生物。

  长江口,滩涂,这看似充满野趣的地方,在两三年前却已难觅海洋生物,几近“光滩”。

  为了让海洋生物在这里重现,一个庞大的“海洋牧场”计划正在实施。

  “说海洋已经荒漠化一点都不过分。”长江口自然保护处处长刘健日前介绍说,2009年,长江口14.4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项目获批,“简单说,我们就是在荒漠的海洋中‘造林’,如此,海底生物才有地方安营扎寨,才能修复海洋生态环境,让中华鲟等物种不至于饿死在长江口。”

  正是通过在长江口滩涂上扎竹成林、抛撒河蚬等物种,经过3年多的摸索,一些海洋生物正在这里慢慢聚集。

  然而,在长江口自然保护处副处长陈锦辉看来,这仍是“杯水车薪”,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按照农业部的监测,去年,长江上游并没有监测到自然繁育的中华鲟。这是否意味着中华鲟数量减少,目前尚无结论,但却让保护处的工作人员感到“很焦虑”。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