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复旦科研团队完成长江口淞江鲈原种扩繁任务

2013年05月20日 13:20   来源:人民网   姜泓冰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由复旦大学王金秋博士领衔的淞江鲈项目组又传佳绩,圆满完成了长江口淞江鲈原种的扩繁任务,这标志着淞江鲈F2代人工种群的建群工作已告成功。截止2013年5月,共繁殖长江口淞江鲈F2代水花鱼苗60余万尾,2cm左右的淡化鱼种20余万尾,在自行设计建造的模拟自然生境淞江鲈繁养系统中和鱼苗培育池中,建立起了稳定的长江口淞江鲈人工种群。这一成果,为淞江鲈这一长江口珍稀物种未来的科学研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淞江鲈种群重建与商品化养殖”系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子课题。2011年5月,淞江鲈项目组开始在长江口采集淞江鲈原种,在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大力协助下,采得了几十尾小鱼苗。随即携手正在承担和实施上海市农委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松江鲈鱼规模化繁养技术的研发”的上海四鳃鲈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同作战,在其所属上海松江区的两个产业化基地,即松江鲈园内的原良种基地和四鳃鲈园内的成鱼养殖基地,紧锣密鼓地进行该原种的驯化与养殖、亲鱼的遴选与培育、苗种的繁殖与生产等一系列种群扩繁工作。项目组团队“闭关”研究700多个日夜,终于得以让长江口淞江鲈种群在上海安家落户。

  自2003年淞江鲈在上海繁殖成功以来,复旦大学淞江鲈项目组已先后在上海的崇明长兴岛上、青浦淀山湖畔和松江黄浦江边进行产业化生产的技术攻关和示范,取得突破性成果。2010年,其专利成果通过合作单位上海四鳃鲈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施,完成了野生亲本至F2代的养成任务,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及各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取得了国内首张经营利用许可证,将淞江鲈商品鱼推向市场,建立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如今,正宗的淞江鲈回归上海安家落户,在中国境内分布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淞江鲈地方种群已在上海聚齐,这里将建成中国最大的淞江鲈原种保藏、良种开发基地,搭建完善的科学研究平台,为围绕淞江鲈的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文化传承、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做好服务。

  王金秋博士表示,长江口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河流入海口,在这个典型的河口生态系统中,多样化的生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乏繁多的名贵珍稀物种,淞江鲈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物种。历史上,淞江鲈野生种群在长江口最为繁盛,其历史文化也在这个地区源远流长。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上海地区不见了淞江鲈踪影,如今人们在欣喜淞江鲈回来了之余,不禁要问这是当年我们松江府秀野桥下的淞江鲈吗?所以,长江口淞江鲈种群的失而复得,其种群在上海安家落户,不仅在淞江鲈保育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追忆淞江鲈历史,弘扬淞江鲈文化,均具有特殊的价值。

(责任编辑:吴肖叶)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