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万根毛竹建牧场
上海市东北方,长江入海口,北起八滧港,南起奚家港,总面积约69600公顷的水域,是上海市政府批复成立的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如果从崇明陆地上过去,必须趁落潮时,先乘船,到一片湿地处下,步行一两个小时,就能看到一大片望不到头的滩涂。这片咸淡水交界的水域是中华鲟洄游必经之地,落潮的时候,中华鲟如果撤退不及时,就有可能搁浅在滩涂上。
在滩涂上再走三四十分钟,能看到一片密密麻麻的竹竿。落潮时分,竹竿高的有两个成人高,矮的齐刷刷高出水面三五十厘米。陈锦辉指着这些竹竿说:“这就是长江口的‘海洋牧场’。”
在国际上,“海洋牧场”并不是陌生词。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最先提出“海洋牧场”设想,即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上述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多用在海洋生态修复上,但中国的“海洋牧场”尚处起步阶段。2012年,“研究启动海洋牧场建设”写进《上海市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前仅崇明这一14.4平方公里海洋牧场项目获批。
按照国际通用的“海洋牧场”做法,是在海洋里投放“鱼礁”,也就是带孔的礁石,鱼礁固定住后,海洋生物便能栖息在鱼礁上,繁衍生息。
最开始时,陈锦辉和他的同伴们也做出了一块巨大的鱼礁,投放在滩涂上。但让他们哭笑不得的是:鱼礁刚投进去,滩涂立即被砸出一个巨大的窟窿。“我们还在讨论,这个礁石太突兀了,不知道鱼虾贝什么的肯不肯来。可是再过一周去看,整块鱼礁根本找不到了,至今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是退潮的时候带走了,还是沉到泥沙里去了。”
这个失败的测试让保护处的工作人员明白:国际上通用的鱼礁投放法根本不适应长江口的环境。
他们发现,长江口滩涂上的沙质和其他任何地方都不一样。当地人叫这种沙为“铁板沙”。顾名思义,就是长江口的沙质硬,踩在上面就像站在铁板上。
但是这种“硬”并不坚固,陈锦辉举了个例子,人站在上面,左右不停地晃,不出10分钟,半个身子就埋在沙子里了。
有一天,陈锦辉经过渔民码头,看到渔民泊船的木桩上长满藤壶(一种寄居在海石或船体上的小动物,任凭风吹浪打也冲刷不掉)。他当即想到,石头太大不能用,那柱子呢?
到2012年,“海洋牧场”项目终于开工了。他们给自创的鱼礁取名为“竹阵鱼礁”。现在能看到的核心鱼礁就是长方形的竹桩矩阵,两个核心鱼礁的规模均长2000米,宽分别为51米和47米,竹桩矩阵的排距和列距都为2米,一共有168000平方米。
“我们的‘海洋牧场’,就是几十万根竹竿造出来的‘滩涂森林’。”陈锦辉说道。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