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开始聚集竹阵
牧场的受益者是牛群羊群,竹阵鱼礁的受益者就是海洋生物。
2008年2月,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湿地之一。
不过,在2010年至2011年间,因为筹备“海洋牧场”项目,长江口自然保护处排摸调查了湿地外围的滩涂生物状况,结果让工作人员感到意外:这片望不到头的滩涂已经几乎成为“光滩”,10平方米区域居然找不到一个底栖生物。周边渔民告诉他们,20年前,滩涂上随处可见河蚬和蛏子。
“聚集底栖生物,是‘海洋牧场’项目的最终目的。”保护处处长刘健介绍,自2012年至今,“海洋牧场”分三期施工,每一期均投放一批底栖生物,以检验牧场的效果。这在业内称为“物种底播”。今年,保护处将在这一区域投放50吨河蚬、6吨缢蛏、2吨日本刺沙蚕。
从目前检测到的情况看,底播苗种河蚬的保留率为17.7%,示范区底栖生物资源聚集效应开始显现。
现场调查显示,退潮后,滩涂上石块、竹桩、铁锚周围形成的小水坑内聚集了大量的底栖生物和小型水生生物,每一小水坑都是一个丰富的微生态系统。抽样调查中,竹竿周围最高聚集一百个河蚬或缢蛏,少的也有十来个。“这就是物种保护的作用。事实上,长江口现在能监测到的鱼类只有十来种,再不保护,就真的彻底荒漠化了。”刘健说。
中华鲟32年来首无踪迹
然而,刘健说,这样的物种聚集现在仅仅是示范,“保护区只是滩涂的一小部分,‘海洋牧场’又只占保护区的2%”, 对于长江口的保护可谓杯水车薪。
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中华鲟可能正在减少。
“海洋牧场”有了生物,一个很直接的效果是中华鲟有东西可吃了。
被誉为“水中熊猫”的中华鲟生在长江上游,一边长大一边游向大海,在海洋长到性成熟,再慢慢游回长江上游产卵。洄游路上,中华鲟不进食,但孵化的中华鲟幼鱼需要大量底栖生物补充体能。因此,位于长江口咸淡水交界的保护区成为全球重要的生态敏感区,是中华鲟唯一的“幼儿园”,特有的“待产房”。每年5月至10月,保护区封区保护,禁止捕捞。
2013年10月底至12月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四家科研单位对长江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进行了监测,结果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发生,这是32年来,首次未在中华鲟唯一的自然产卵场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
2014年1月22日,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在武汉集中研究中华鲟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与会者们全面分析了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大家一致认为,梯级水电站、涉水工程、长江航运、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严重影响了长江生态环境,加剧了中华鲟的生存压力。
2013年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未自然产卵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梯级电站蓄水运行等因素带来的滞温效应,改变了中华鲟自然产卵生态条件。此外,因人类活动导致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面积过小,也是中华鲟自然种群无法自然繁殖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发现是否意味着中华鲟的产卵场被彻底破坏?刘健坦承,知道这个消息后“很焦虑”,相关部门正进一步加大对保护区的监测,“如果今年保护区没有监测到中华鲟幼鱼活动,那基本就能论定去年确实几乎没有新生中华鲟,这是致命的,谁都不希望看到。”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