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长江口建牧场拯救海洋荒漠化 中华鲟32年来首无踪迹

2014年04月08日 13:21   来源:东方网   

  底栖生物开始聚集竹阵

  牧场的受益者是牛群羊群,竹阵鱼礁的受益者就是海洋生物。

  2008年2月,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湿地之一。

  不过,在2010年至2011年间,因为筹备“海洋牧场”项目,长江口自然保护处排摸调查了湿地外围的滩涂生物状况,结果让工作人员感到意外:这片望不到头的滩涂已经几乎成为“光滩”,10平方米区域居然找不到一个底栖生物。周边渔民告诉他们,20年前,滩涂上随处可见河蚬和蛏子。

  “聚集底栖生物,是‘海洋牧场’项目的最终目的。”保护处处长刘健介绍,自2012年至今,“海洋牧场”分三期施工,每一期均投放一批底栖生物,以检验牧场的效果。这在业内称为“物种底播”。今年,保护处将在这一区域投放50吨河蚬、6吨缢蛏、2吨日本刺沙蚕。

  从目前检测到的情况看,底播苗种河蚬的保留率为17.7%,示范区底栖生物资源聚集效应开始显现。

  现场调查显示,退潮后,滩涂上石块、竹桩、铁锚周围形成的小水坑内聚集了大量的底栖生物和小型水生生物,每一小水坑都是一个丰富的微生态系统。抽样调查中,竹竿周围最高聚集一百个河蚬或缢蛏,少的也有十来个。“这就是物种保护的作用。事实上,长江口现在能监测到的鱼类只有十来种,再不保护,就真的彻底荒漠化了。”刘健说。

  中华鲟32年来首无踪迹

  然而,刘健说,这样的物种聚集现在仅仅是示范,“保护区只是滩涂的一小部分,‘海洋牧场’又只占保护区的2%”, 对于长江口的保护可谓杯水车薪。

  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中华鲟可能正在减少。

  “海洋牧场”有了生物,一个很直接的效果是中华鲟有东西可吃了。

  被誉为“水中熊猫”的中华鲟生在长江上游,一边长大一边游向大海,在海洋长到性成熟,再慢慢游回长江上游产卵。洄游路上,中华鲟不进食,但孵化的中华鲟幼鱼需要大量底栖生物补充体能。因此,位于长江口咸淡水交界的保护区成为全球重要的生态敏感区,是中华鲟唯一的“幼儿园”,特有的“待产房”。每年5月至10月,保护区封区保护,禁止捕捞。

  2013年10月底至12月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四家科研单位对长江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进行了监测,结果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发生,这是32年来,首次未在中华鲟唯一的自然产卵场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

  2014年1月22日,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在武汉集中研究中华鲟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与会者们全面分析了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大家一致认为,梯级水电站、涉水工程、长江航运、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严重影响了长江生态环境,加剧了中华鲟的生存压力。

  2013年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未自然产卵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梯级电站蓄水运行等因素带来的滞温效应,改变了中华鲟自然产卵生态条件。此外,因人类活动导致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面积过小,也是中华鲟自然种群无法自然繁殖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发现是否意味着中华鲟的产卵场被彻底破坏?刘健坦承,知道这个消息后“很焦虑”,相关部门正进一步加大对保护区的监测,“如果今年保护区没有监测到中华鲟幼鱼活动,那基本就能论定去年确实几乎没有新生中华鲟,这是致命的,谁都不希望看到。”

(责任编辑:石兰)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