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政资金分配公开竞争模式将进入更多领域

2014年04月30日 10:43   来源:大河报   

真正的“打擂台”——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的答辩现场省财政厅供图

  14个亿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181个项目举手说“要”,到底给谁,怎么给?

  以往,河南省分配多采用“因素法”,也就是“按人头分配”;现在,则引入了竞争机制:设专家评审、现场答辩等环节——哪个项目立项科学、准备充分、条件成熟,钱就给谁。

  据悉,这种“分钱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家财政部的注意并得到肯定。那么,这种模式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大河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打擂台之

  现场 县长被专家问得手心都是汗

  4月中旬的一天,鹤壁一家偏僻宾馆的会议室里,三排长桌摆成“品”字,6名评委居中,两边分别是工作人员和监督者,答辩者站在中间、面朝评委,他身后的投影屏幕上,播放着项目简介。

  这就是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的答辩现场,参与答辩的是一个个4人小团队,由项目县的主陈述人和助手组成。主陈述人有的是县(市、区)的一把手,有的是常务副县长,助手大多是该县财政局局长和一名负责播放投影的工作人员。

  “一走进会议室,刷刷地十几双眼睛看过来,没有寒暄,直接进入3分钟的情况介绍。”一位参与答辩的县长告诉大河报记者,紧接着就是6分钟的“专家质询”和1分钟的总结陈述。质询环节,问题一个接一个,“这就要求陈述人对项目极其熟悉,有大局意识和前瞻性,否则就会当场‘掉价’。”这位县长感叹,“我也算见过些世面,可最后跟评委握手时,发觉自己手心里全是凉汗!”

  参加答辩的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也对记者说:“答辩的成败直接决定着能否争取到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对任何县来说,这笔钱都很重要,气氛不可能不庄严,心态也不可能不紧张。”

  打擂台之

  战果 121个项目最终“胜出”

  “竞争分钱”的模式始于去年。

  当年,我省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为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开始引入竞争性分配机制,众多县(市、区)负责人公开竞争建设资金。这一模式,被新华社称为“河南财政拨款由‘人分钱’向‘制度分钱’转变”,并称这种分配方法提高了财政效率和预算透明度。

  “今年,我们仍然延续由‘人分钱’向‘制度分钱’的转变。”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想要尝到资金的“甜头”,就必须闯过七道关:项目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现场答辩、综合评定、立项公示和投资评审。

  据介绍,在经历项目申报、资格审查后,今年我省120个县申报的181个项目进入竞争立项程序,经专家评审,其中的145个项目进入现场答辩环节,最终将专家评审和现场答辩的得分按照7∶3的比例加权计算总分数。4月16日,省财政厅网站对145个项目的成绩进行了公示,4月21日公示结束,按得分高低,确定了121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比去年增加51个。省级财政安排资金也由去年的8亿元增加到14亿元,每个项目县可以申请1~2个项目,每个项目可获得不超1200万元的资金。

  打擂台之

  声音 “守擂人”说:跑关系没用了把劲用到工作上吧

  记者了解到,对整个“竞争分钱”过程,驻省财政厅纪检监察组监察室、财政监督检查局进行了“全监督”。

  “第一年还有县(市、区)托熟人打招呼,可今年,不少‘熟人’当起了宣传员:‘你们就把精力用在工作上,准行!’”省财政厅一位相关负责人感叹,本意是改变分配模式,却让风清气正的气氛油然而生。两年尝试过后,许多人感叹:“跑关系没用,靠的是把项目预决算做好、把方案和基础工作做扎实、把劲用到工作上!”

  竞争两年了,要问最突出的感受是啥?这位负责“分钱”的省财政厅“守擂人”想了又想后说:“选出了好项目,保证了‘落地开花’。”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景明长期关注财政资金分配模式,他对记者说:“以前大家‘争钱’时都说自己有用、能用好,但谁最好,没有透明的平台在阳光下比较;引入竞争机制后,守擂人能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一目了然’,经过比较,选出最能用好的对象。”

  “众所周知,县(市、区)的许多项目是‘一把手’工程,而‘美丽乡村’在基层获得的重视程度超出想象,许多县是书记、县长亲自上阵,他们不仅看到了钱,还把这当成一种荣誉。”省财政厅一位相关负责人认为,这对项目落地起到了无形的推动作用。

  打擂台之

  声音 “攻擂人”说:辛苦获得的资金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2013年“美丽乡村”竞争分钱时,安阳县榜上有名。时任代县长刘纪献感叹:程序如此严格,争取资金如此困难,无形中也增加了县长的责任意识,一定要利用好这笔资金!

  “在大家眼皮子底下争来的钱,谁敢动他一分一厘?!”前些天,在财政厅网站看到自己的县名列其中后,一位县委书记激动地给记者打来电话。

  在2014年的公示名单中,林州市申报的两个项目都排名靠前。市长王军说:“去年我们没有竞争上,今年为争取这个项目,市里多次开会研究布置,不仅科学合理规划项目,还认真准备答辩内容。如此辛苦获得的资金,我们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打擂台之

  推广 公开竞争模式已进入更多领域

  据悉,河南“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分钱模式”已经得到国家财政部的肯定。

  我省也在多个项目立项中推行公开竞争模式。“‘美丽乡村’不是第一个,也绝非最后一个。”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我省将继续通过公开竞争分配财政资金的方式,完善资金使用方案,明确资金绩效目标,进一步提升政府在资金分配上的公信力。

  对此,白景明认为,以往的“平均分配”抑或“跑部钱进”的方式,都显示除了财政分配的弊端,“采取竞争性的机制,使这些竞争处于民众的监督之下,将有利于打造阳光财政和透明政府”。

  相关链接

  “竞争分钱”模式并非河南首创

  据记者了解,这种竞争性分配财政资金的做法并非始于河南。早在2003年,广东省佛山市的南海区就开始在这一领域探索,南海区每年都有5000万元财政资金通过竞争性答辩的方式,确定最终的分配去向。决策、监督过程则会邀请人大、审计局、媒体等进行全程监督,通过公开透明来管好政府预算的大门。佛山市财政局总结称其能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放大作用与乘数效应。

  目前,西安、湖北等地也在财政分配上引入竞争机制。近期,广西财政厅决定,扩大实行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的范围。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