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总算有了自己的集体资产了!”记者近日来到新沂市阿湖镇练马村,村支书徐杰指着一片去年修建好的草莓大棚感慨说。48个大棚加上出租的厂房,练马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0.8万元,比上年增长近20万元,一下子翻身“站”起来。
“站”起来的不止练马村。去年,新沂筛选出20个经济薄弱村试点,实施村级科学发展“三增三强”工程,打响壮大村集体经济“突围战”。
“穷,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我们要用发展的钥匙打开基层矛盾的锁,做强村集体经济,实现服务群众无障碍。”新沂市委书记赵立群在当地任职6年,跑遍全市253个村子。他发现,一些村“无资金、无资产、无资源”,成了“空壳村”。在20个薄弱村2012年村集体收入中,最少的街集村不足3000元,有10个村不足5万元。
村集体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村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关系农民收入增长,以及村公共配套和服务的完善。新沂在试点基础上,今年3月出台“三增三强”工程文件,改变原有帮扶机制,鼓励各村用市场杠杆,整合配置资金、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班子增活力、集体增资产、群众增收入,基础设施强、服务阵地强、民主管理强”。
开发区段庄村盘活闲置资产,建停车场,增收30余万元;时集镇明甫村建交易市场,通过村合作社统一交易,服务村民,为集体增收近20万元;双塘镇段宅村对接当地酱菜厂,满足小厂扩大经营需求,建起超过1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项目建设缺少20万元资金,由企业预付3年租金补上。村里建起400多平方米门面房,租给民办幼儿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4万元,还能解决本村和邻村千余农户子女“入园难”。
做强村集体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实现可持续发展。新沂建立“三增三强”工程政策体系,农工办、国土局、财政局等10多个部门合力帮助各村共建,制定23条具体的帮扶、支持、奖励措施。对有效运营的标准化厂房,经验收合格,一次性享受市财政12万元补助;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改造、扩建、修缮实现运营增收的,按投入的30%给予奖励。
目前,在20个试点村,每个村都落实两三个增收项目,建设标准化厂房和门面房分别超2.8万平方米和2600平方米,成立并运营10家专业合作社、4家物业公司、3家商贸公司。去年,这20个村完成村集体收入694.67万元,比上年增加402.66万元,增幅138%,村年均增收20万元,摘掉“空壳村”的帽子。
各村集体经济壮大后,还精心规划富民产业,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新沂市农工办主任陈德喜说,合沟镇后朱村积极发展银杏产业,明甫村大力推广设施农业,练马村着力建设草莓基地,逐步实现“一村一品”新格局。练马村村民尤凤根说,村里草莓大棚优先包给贫困户,每个棚一年纯收入1.5万元左右,帮助他们脱贫。
村集体的“腰包”鼓了,推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道路、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村级延伸,解决了过去村里“无钱办事”的难题。20个试点村共铺设道路70公里,整治河道6000米,修建桥梁30座,建设垃圾站、垃圾池198座(个),完成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
“三增三强”助推村集体经济,这种模式今年将在新沂七成村子推广。对集体资产的监管,新沂实行“村账镇管”,开通公示网,强化村务、财务阳光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赵立群说,“村集体经济做到一定规模后,不仅要加强资金监管,还要建立更好的分配机制。我们将探索股份制改革,让农民参与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