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非遗保护数字化 今后格萨尔和藏戏网上免费看

2014年06月27日 10:19   来源:中国西藏网   

  在6月25日闭幕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独立申请的大运河项目、南方喀斯特二期项目及跨国联合申请的丝绸之路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通过申遗成功为世界所知,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些遗产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当前,中国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所有其他世界遗产一样,正面临历史变迁、现代化进程加速、文化生态变化的考验,那么其保护情况如何呢?

  现状:数字化手段使西藏传统文化遗产获得新生

  西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区,而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或文学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传统和民间文化表现形式。

  非遗通常是以鲜活的状态存活于民间社会中的,内容主要包括传承人和传承物,但突出了人的因素,其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传承人消失,原形态的非遗也就不复存在。

  藏民族非遗底蕴深厚、特色浓郁。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某些民俗已悄然变化,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和工艺因为不再使用而正在被遗忘,于是,一场国家主导的“非遗保护战”在西藏开始了。

  

  (资料图:芒康弦子)

  根据非遗的传承衍变规律,我国逐渐探索出了多种保护方式,其中,2011年5月底启动的文化部规划项目——“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即是遵循抢救第一的原则,对濒危的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通过数字化信息采集记录,使其转化为有形的信息形式,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基因。这一项目旨在充分利用图、文、音视频等多种记录手段,加快非遗资源采集,建立非遗项目权威展示平台。

  2013年6月,西藏昌都地区锅庄、芒康弦子、丁青热巴以及强巴林寺酥油花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当地文化部门通过安装非遗数字化保护软件等设备收录锅庄等非遗项目的高品质文字、图片、音视频、三维动画以及传承人信息等资料,通过先进的技术进行分类整理后,全方位直观展示其“基因式”信息。这意味着西藏的4项国家级非遗将得到更高水准的数字化建设与传承。

  在国家立项保护西藏非遗的同时,西藏当地也于2005年启动了西藏非遗保护工作。2011年6月11日,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正式成立,2013年7月,拉萨“数字化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启动,这标志着西藏文物保护工作开始步入数字化时代。

  谈到西藏目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西藏自治区群艺馆副馆长、西藏自治区非遗中心负责人阿旺对记者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种形式: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2013年起,西藏开启大规模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前期工作主要是原始资料的收集和导入,这其中包括文字、图片,也有录音和影响资料。特别是对濒危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的抢救性记录工作,使许多面临消亡困境的西藏传统文化遗产获得了新生。”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