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再次因金融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如今,两年多时间过去了,温州金融改革的成效如何?外围的人或许看不太明白,也认为距离自己比较遥远,但原温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马兴离职后的感言倒是可以让我们窥见一斑。
马兴是金改的重要亲历者、组织者与参与者之一。在感言中,他称,金改如果能全面实现国家预设的目标,对温州乃至全国的民营经济、民间金融良性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国家只是对金改提出了大的要求与方向,但具体的路径选择与做事方法同样重要,也更具现实意义。在这方面,温州探索得很艰难。带着马兴在感言中提到的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半个月的调查,以期还原温州金改两年多以后的生态。
8月27日,马兴更新了他的微信朋友圈,朋友圈里有他在美国最新的生活片段,除了上班、居家外,他还喜欢在绿茵山道上长跑锻炼。
两年前,他成功竞聘温州“金融108将”。如今,在温州金改领导班子成员的介绍中,他的名字和职务已经消失。半年前,他离任温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他也成为温州金改对外所引进的9名高级金融人才中的第三位离职者。
近日,温州市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离职属于正常现象,“尊重他们(离职者)的选择”。不过,这在长三角区域研究专家、浙江大学教授陈建军看来,这些高级金融人才的离职或是必然。“温州金融危机问题并不是出现在金融方面,而是实体经济,温州真正需要的是懂得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二三产业发展的人才。”
金改开出最高百万年薪
“希望温州人民少关注我,不要让房价虚高,影子银行可控,实体经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如此,也不枉一个外乡人倾情投入一场。”这句曾疯转于微信上的“真相告别”正是来自于马兴。实际上,在这份告别书流传前的半年,他就已离职。
马兴的离职要从两年前说起。
2012年4月,温州金改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月,温州对外发出“英雄帖”,面向全国竞争性选聘108名金融人才,其中最高年薪100万元。
此次公开选聘的金融人才,根据岗位性质不同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市级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9名;第二类是市属国有企业中级金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3名;第三类是包括鹿城等9个县(市、区)金融办副主任岗位在内的县(市、区)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17名;第四类是省属或在区域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69名。
为此,温州市还制定了优惠政策,包括本人给予准迁户口,并就地落户;按有关规定给予办理配偶及子女户口问题;配偶工作单位,可以按同性质予以落实;子女就学由市面向全国竞争性选聘金融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予以落实等。
据温州市委组织部向媒体介绍,自4月16日起,到报名结束,共有965人报名,平均9人竞争一个岗位,最热门的“温州市金融办副主任”一职引来64人报名。
先后在上海担任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事业部副总经理等职的马兴参加了这次公选,并成功竞聘“金融108将”。在温州组织部随后公示的拟聘任人选名单中,马兴排在首位。
根据分工,马兴的工作主要围绕温州金改整体要求,推动温州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筹建和业务创新等相关,以及负责对地方新型金融组织的现场检查、监督和管理。
就任之时,他踌躇满志,并在媒体上公开了去温州的理由:“在大城市,做一个高薪白领,并没什么不好,但难免会像被注册的符号。参加温州金改,是为了一个不一样的环境,一份全新的工作,更是期待一种意想不到的可能。”
但在今年3月,马兴提交了辞呈,马兴的离职在温州的公选干部中引发了不小的震荡。“他是108将中引进的唯一一个金融学博士,也是这些公选金融人才中职务最高的”。熟悉温州的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1/3外来高级人才离职
实际上,马兴是上述公选高级金融人才中的第三名离职者,而更早离开的有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民间融资规范重点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王晓峰和温州港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金灵君。
根据彼时公开的公选拟聘任人选名单,温州市当年录取了11名高级金融人才,其中7名为面向全国竞争性选聘金融人才,4名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项目办公室领导职位,这11名高级金融人才有9名属于外来引进。
温州银行是此次公选高级金融人才中的招人大户之一,目前经营班子中共有7名高管,其中3位属于本轮外来引进,开出最高年薪100万元的岗位是温州银行副行长,这个职位有两个名额,另加一名首席信息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温州银行这三名公选的高级金融人才分别为唐岫立、欧阳韶辉和张劲松,前两位出任副行长,后一位担任首席信息官,目前,这三人仍然在职。
另外一个引进高级金融人才的“大户”则是具体负责温州金改政策实施的温州金改办公室。
除马兴外,曾在中国银行、华夏基金、东海证券等多家金融机构任职的顾威也参加了这次公选,并聘任为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金融办副主任,分管温州市金融办市场处、市金融局监管三处等,排名上略低于马兴。
而4名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项目办公室领导职位,除时任温州金融办公室党组成员、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监管处处长余谦外,其余3人均为“外来将才”。
这3人包括来自民生人寿保险宁波中心支公司负责人的汪锋,被聘任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金融组织创新重点项目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办公室秘书科科长王晓峰,被聘任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民间融资规范重点项目办公室副主任;曾任美国银行美林证券市场风险管理部分析员等职的张将来,被聘任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资本市场培育重点项目办公室副主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上述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项目办公室领导职务中,王晓峰已经离职,与此同时,另外3人(余谦、汪锋、张将来)现已被提为温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
在离职的“外来将才”中,金灵君可谓更为波折。两年前,像马兴一样,他通过海选进入温州公选干部之列,从一个国企(台州高速公路集团)正科级的内审负责人变为副处级的温州港集团总审计师。
不过,在工作半年之后,金灵君黯然提交了辞职信,原因是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工作分工”。温州港集团位于温州海港大厦,金灵君的办公室被安排在与公司董事长汤宝林同一层楼的22楼,21是财务部,现在该办公室已变更。至于金灵君的离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系采访温州港集团,但截至发稿时,未能得到回复。
温州需要实业经济人才
实际上,除了上述高级金融人才外,其他一些单位也出现高管离职的现象。
温州金投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温州国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温州金改后,更名为金投集团。由于急需金融人才,金投集团在2012年温州市面向全国竞争性选拔人才中给出了一名总会计师、两名金融管理和一名金融秘书的职位。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温州金投上述四名人员已有两人离职,一位曾担任山东某地市级分行副行长,从2012年7月上班开始,到11月主动离职,总共只工作了100天。而另外竞聘到集团下属的二级公司温州市股权营运中心任副总,主管股改和多元化融资,之后也离职。
8月26日,记者致电温州金投集团核实,据有关部门人员证实,当时招了四、五个,其中一个工作了近两年后离职。“这个人担任二级单位的副总经理,期间比较融洽,但由于她是外地的,离职时她解释家里人要求她回家结婚。”
对于第二个人的离职,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虽然物质上有近20万元年薪的保证,住房有人才公寓,但离职者认为,温州这个城市对内包容度较大,但外地人想真正融入其中,难度较大,同时公选人才之间也缺乏联系和沟通的渠道。
对于离职现象,温州市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温州民营经济发达,离职属于正常现象,尊重他们的选择。“具体有多少人离职,没有具体统计过,温州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对金融人才的培养。”
此前,温州大学商学院院长、温州市金融研究院筹备组成员之一的张一力教授在分析温州金融人才现状时指出,虽然温州民间金融从业人员众多,但大多从草根开始,缺乏系统性的金融知识,与建设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要求相比,温州金融人才队伍仍存在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优等突出问题,尤其是金融战略性、风险控制、金融监管等方面的高端人才紧缺。
由温州官方主导发布的《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表示,金融基础设施落后,集聚区建设推进缓慢,金融人才引进力度不够、储备不足,不能适应金融业持续发展及创业创新的需求。
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认为,金融综合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发展,解决“两多两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尽快建立健全民间借贷信用体系和金融风险监管体系。这需要温州从终端到上层配备一支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终端金融服务业人才,中层金融监管人才,上层金融研究、决策、分析、规划人才,三者缺一不可。
陈建军认为,金融中心依赖经济中心,但温州目前的地位连浙江的经济中心都算不上,当前的经济地位与高级专业金融人才并不匹配,这或是目前一些高级金融人才离职的原因。
陈建军称,2008年以来,温州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但温州的金融危机并不是出在金融方面,而是由实体经济倒逼民间金融诱发的危机。温州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关键是如何推动服装、印刷、皮鞋、皮革和打火机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如何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温州当前更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温州金改引入的部分高薪金融人才
◎马兴
原任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事业部副总经理;聘任为温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目前已离职。
◎顾威
曾在中国银行、华夏基金、东海证券等多家金融机构任职;聘任为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金融办副主任。
◎王晓峰
原为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办公室秘书科科长;聘任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民间融资规范重点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目前已离职。
◎金灵君
原任浙江台州高速公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审计部经理,聘任为温州港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目前已离职。
◎汪锋
原任民生人寿保险宁波中心支公司负责人,聘任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金融组织创新重点项目办公室副主任。
◎张将来
曾任美国银行美林证券市场风险管理部分析员等职,聘任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资本市场培育重点项目办公室副主任。
记者观察:民间金融“有牌无活”小微企业生存堪忧
每经实习记者施娜发自浙江杭州
在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一周年之际,温州对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中心、商业保理公司、中小企业票据服务公司等一批机构进行集中挂牌。温州首家农商行、应急转贷基金等也同时正式亮相。时隔一年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了一些新设的民间金融机构,以了解这些金融机构当前的运作状况。
“灰色”民间金融依然活跃
日前,一家保理公司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整体形势不看好,行业市场疲软,业务处于停滞状态。
与保理公司一样,其他新设的民间金融机构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此前,温州当地媒体报道称,“温州民资票据交易规模惊人,日交易量达500亿元,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收各种票据的不下于100人,每天交易量超过3亿元的有10家左右”。但温州相关部门则回应称,温州共有2家票据服务公司,累计撮合交易596笔、累计交易金额为34.8亿元。
两个数字相去甚远。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很多是地下的、处于灰色地带,不在监管范围内。现实是有牌照的无法开展业务,没有牌照的在开展业务。
虽然面临“有牌无活”的尴尬,但温州的民间金融依然活跃。
金融生态环境堪忧
不过,温州的企业却备受煎熬。“很多企业应收款拿不回来,银行贷款还不了,尤其是担保链没有解开。”当地一位企业家表示。
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温州成功解套涉及信贷资金111亿元的5个重大风险担保圈,但目前温州全市重大风险担保圈仍有28个,涉及信贷金额507亿元。
“温州的金融生态环境很差,信用问题突出。”多位接受采访的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有些甚至连信用卡都不还,而银行则是想方设法地抽贷、压贷。”
有关温州担保行业的资料显示,温州市在2011年有融资性担保公司50家,目前尚存30多家,除部分车贷担保企业情况较好外,有近半数处于亏损状态。“出于风险考虑,担保公司都不敢开展业务,突围的10%都不到。”温州方兴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培林表示。“温州房地产处于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如“锦玉园”从最高峰的每平方米10万元下降到3万元左右。“楼市缩水,导致企业更难获得银行贷款。”方培林称,“我感觉,年底还要死掉一批企业。”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浙江全省法院共受理企业破产案346件,同比上升145.07%;破产企业债务总额达1595亿余元,比2012年的243亿元增长了近6倍。其中,发生在温州的企业破产案就有198起,占全省57%。有业内人士亦表示,今年的情况比去年还要严重。
政府端起“大盘子”
在民资汹涌、企业难以获得贷款的背景下,温州的两大工程格外引人注目。8月19日,温州启动16亿元的盘子吸引民资“入伙”瓯飞围垦建设工程,首期8亿元。据悉,该工程是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国内规模最大的单体围海造田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253亿元。
本次蓝海股份(瓯飞股)一期仅限温州辖内发行,实行保本固定收益,最低期限2年,最高期限5年,每份1万元。个人投资者可选择不同的投资期限,本金持有满两年后可随时赎回或续投。
此前,温州曾吸纳35亿元民资入股轨道交通——幸福股份。
来自温州市瓯飞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募集首日市民共认购1.49亿元,占了8亿元募集资金总额的近两成。截至8月22日,已有2465位市民共购买4.08亿元蓝海股份。与幸福股份不同的是,每个自然人投资蓝海股份都是以普通合伙人的法定身份“入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