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评再审呼格吉勒图案:纠错可嘉更期无冤假错案

2014年11月20日 20:52   来源:金羊网   

  今天上午,内蒙古高院新闻发言人李生晨就呼格吉勒图案通报进展情况,称“呼格吉勒图一案,高院经过申诉审查,认为符合再审条件,决定立案,并向申诉人送达了《再审决定书》,本案已经进入再审程序。”

  之所以再审,意味着“原审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这或可确定呼格吉勒图很快就能沉冤昭雪,终将被还以清白。

  “迟来的正义也是正义”,通常有两层含义,对当事人来说可以摆脱耻辱的印痕,感受到正义的力量;对司法部门来说,有错必纠,对当事人负责、对事实负责、对法律负责,才能捍卫公信力,维护法律尊严。无论哪一层含义,抵达正义总胜过非正义,或正义迟迟不来。

  李生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严格依法按程序、公正及时审理呼格吉勒图一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经过审理,如果认定该案确有错误,我们将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坚决依法予以纠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既不制造冤案,又敢于纠错,才能让民众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

  纠错固然可嘉,但是不犯错不更值得期待吗?一开始就不制造冤案,既不会让当事人蒙冤,有时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也无需耗费大量资源而不得不纠错。据学者统计20起冤案发现,这些冤案都是因极其偶然的因素而得以纠正,其中17起是因为发现真凶,另外3起是因被害人“复活”。换言之,如果不是真凶归来或者被害人复活,当事人就不可能被洗冤,这是多么可悲。毕竟,真凶归来和被害人复活都有偶然性。于此而言,不制造冤案比什么都重要。

  如何不制造冤假错案?最起码应该做到不刑讯逼供,尊重疑罪从无等原则。有人担心,一旦疑罪从无,就可能出现坏人逃脱制裁的状况。宁可错放,不可错判,应该承认破不了、抓不到、诉不了、判不了的情形是客观存在的,该撤案的撤案、该不起诉的不起诉、该判无罪的判无罪,而不能为了立功等因素就胡乱判案。

  “每一个判例,都可能为法律信仰加一块基石;每一次失误,都可能成为信仰崩塌的链条。人们不仅要求实体公正,也要求程序公正;不仅要求公正,更要求及时的正义。”尽管迟来的正义也是正义,但如若始终姗姗来迟,有时就是非正义,因为生命耗不起,公理等不起,世道人心伤不起。期待呼格吉勒图早日等到正义,期待有错必纠与有错必究同时进行,更期待冤假错案不再出现。

  (人民网-观点频道 秦川)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