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5年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我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发生一系列趋势性变化,呈现了速度放缓、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经济发展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我们要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求得新发展。当前,国家正在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在重大产业布局上向老工业基地倾斜,批准长兴岛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这必将为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供有利条件。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我市地处东北亚区域中心,是“一带”的桥头堡和“一路”的延伸点,国家级金普新区获批,彰显了大连对外开放的新优势,我们迎来大开发、大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我市又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要求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先行先试,这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供了强大动力。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释放市场活力;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提升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更加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只要我们把握大势、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积极作为,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市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以法治政府建设为保障,坚持四化统筹、协调推进,全面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任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快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而不懈奋斗。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外贸自营出口增长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中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GDP同步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7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一)着力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更好地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多措并举促进大众消费,瞄准潜力大、前景好的消费热点,顺应多层次、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趋势,激发养老、健康、家政、旅游、信息、住房、教育、文化、体育和绿色十大领域的消费需求。大力推进网上消费,改善网销环境,丰富促销活动,培育“假日经济”。努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加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继续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补助水平,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同比例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多管齐下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的建设力度。保持财政投资规模不减,确保“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启动一批新的重点项目,注重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强化央企在连投资的拉动作用,用股权、基金、债券等手段拓展投资渠道,采取BOT、BOO、PPP等方式推进项目建设,有效释放社会投资的潜力。全年安排亿元以上建设项目920个,总投资1.76万亿元。
更好地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多元培育出口市场,完善鼓励出口政策,加强出口基地建设,优化出口结构,拓展国际市场,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出口企业,形成外贸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培育出口品牌和境外营销网络,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争取在我市设立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境)发展。
更好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多方施策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对企业技术改造、电子商务、参加展会、开拓市场及“走出去”等给予政策支持,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强化生产要素保障,确保企业生产对能源、土地、资金、供气、供水的需求,引导要素向重点项目、优势企业、新兴产业倾斜配置。全年新增贷款和融资2500亿元,帮助中小企业融资400亿元以上,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落实加速折旧等措施,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业向系统集成和制造服务化转型,让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积极推动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国家高端轴承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一批重点领域的智能制造项目,加快工业机器人研制及应用。提升数控技术及装备、大型成套装备及集成等产业竞争优势。加大海洋工程、特种船舶等研发设计及市场开发力度。加快长兴岛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加速推进中石油、恒力炼化一体化、碧科烯烃等重大项目建设,拉长石化产业链条。推动东风日产、奇瑞汽车和比亚迪电动车、华晨专用车尽快达产,力争汽车产业集群达到千亿级规模。
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快速发展,强化政策引导,搞好要素保障,加大引资引智力度,促进集群发展,使之早日成为主导产业。支持华信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腾讯互联网创新平台、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园建设,打造“中国软件名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60%以上。加快建筑产业化进程。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协同发展、跨界发展、创新发展,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实现服务业量的扩大、质的提升。顺应港口城市产业一体化、航运交易金融一体化、物流物联集疏一体化发展趋势,牢牢抓住提质增效这个核心,以建设质量效益港、商务便利港、物流枢纽港、绿色低碳港为抓手,提高服务层级,完善枢纽功能,延伸港口价值链,主动向以绿色化、智慧化为特征的第五代港口转型升级,成为现代高端服务功能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国家级物流产业基地建设为牵动,全力推进太平湾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支持大连机场集团拓展业务,做大货邮转运规模。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和邮政快递。加大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力度,发挥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旗舰作用,积极支持在连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进一步集聚功能性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航运金融、科技金融,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现代保险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增金融机构10家以上,新增上市和挂牌企业20家以上。促进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东北亚现货商品交易所、泰德煤网和北良国际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做大做强。支持大商集团电商平台建设,叫响品牌,扩大覆盖,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规划建设辐射东北的特色超大型批发市场,提升商贸业品质,使大连成为东北地区的购物中心。完善金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功能,推进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建设,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内涵,使大连成为中国北方旅游胜地。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渔业、蔬菜、畜牧、水果、花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新发展设施农业4万亩、海洋牧场10万亩,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4万亩,提高抗旱防灾能力。深化农村改革,完成300万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三)着力保障增进民生福祉。
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力度。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注重改善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注重社会大局稳定。把更多的财力投入民生事业,高质量实施15项重点民生工程,确保全年民生支出高于上年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积极促进充分就业。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积极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城镇实名制就业21万人。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不稳定就业群体、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的就业工作,大力开展就业和岗位技能培训,培训规模要达到3.6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制定应对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失业预案,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年内完成创业培训3000人。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为劳动者求职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加强舆论引导,形成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社会环境。
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进一步扩大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推动全民基本医保由“扩大范围”向“提升质量”转变,新农合最低筹资标准提高到580元。按照“一个统一、五个同步”的要求,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临时救助工作体系,逐步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救助机制。推动老龄事业与健康产业互动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城镇享住保障房家庭要覆盖20%左右,新开工建设或预购保障房2万套,基本具备入住条件9500套。保障性住房逐步从建房为主转向建设和租赁补贴并重。落实住房公积金惠民政策,新增公共租赁住房货币补贴5000户。改造旧城区17万平方米,完成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8000套。启动住房“绿色建筑”行动,完善新型物业管理体制。继续实施住房维修“一二三”工程,完成“暖房子”工程300万平方米。实施城市居民室内供水旧管网改造工程。维修100条街巷路。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帮助农村贫困家庭解决生产和生活困难。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