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份户籍卡重现民国南京风貌 84岁老人找回少女时证件

2015年05月26日 22: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申冉 梅正亮

当天活动中,有不少是老人带着儿孙辈来“寻根"。 申冉 摄

    84岁的南京老人卢璋,意外找到了自己十五岁时的少女证件照。 申冉 摄“真是让我没想到啊!”白发苍苍的84岁南京老人卢璋眼泛泪花、激动地看着手中早已泛黄的一张民国户籍登记卡,上面还有一张历尽70余年清晰如旧的照片,正是自己15岁少女时期的证件照。

  26日,100多名南京市民受邀参加南京市档案局(馆)与FM106.9南京新闻广播联合举办的《“看民国户籍卡片,寻祖辈南京印迹”》现场活动,在150万份民国户籍档案中,找到了自己家族在70多年前留在南京的生活痕迹和祖辈信息。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今年南京市档案局(馆)组织的十大公益活动之一,以馆藏南京民国户籍卡档案为基础,邀请市民走进档案馆,走进库房,近距离接触档案,接触民国户籍卡,寻找户籍卡中民国时期的祖辈、故人的印记,并讲述祖辈在南京生活和工作的故事。

  这批珍贵的民国户籍卡,主要来源是南京市档案馆在2006年从南京市公安局接收的民国时期“首都警察厅”遗留的户籍资料,总数大约有200多万份,经过历时四年的艰辛整理、编录、数字化制作,其中150万张民国户籍卡片刚刚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所登记的户籍资料,其完整、翔实程度在国内绝无仅有,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南京市档案局副局长王菡告诉记者。

  在这些档案中,最为珍贵的是,作为当时民国的首都,各界名流聚集南京,得以让一大批民国名人的档案完整保存下来,其中包括: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其家庭住址为“黄浦路国防部内”,登记时的年龄为“45岁”,教育程度“留学”,与户主“蒋中正”的关系是“夫妇”;还有国画大师傅抱石,虽然不是南京人,却在南京居住多年,时任民国“中央大学”教授,家住“四牌楼1号”,而在户籍卡上的国画大师还是一位清秀帅气的书生模样……

  除了名人,民国南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则更能体现这座“首都”在70多年前的城市风貌,此次活动集中寻找的就是南京市民的祖辈户籍卡,受到了市民的热切关注,报名人数一下很快就超过了预期。

  南京老人卢璋就是其中非常幸运的一位,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只是想着能找到她父亲、当时任民国中央图书馆馆长卢謇的户籍卡,没想到一口气找到了12张家族户籍卡,“我父亲、小侄子、姐姐、哥哥、姑妈……”

  最让卢璋老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还找到了自己的户籍卡,卡上内容清晰如旧,显示卢璋老人当时登记的年纪是“十五岁”,还是“钟英中学的初中女生”,家族人口有“十一人”,与户籍主人的关系是“父女”,家住“三条营26号”。

  在这张泛黄的户籍卡右下角,有一张一寸来大的证件照,一位鹅蛋脸、丹凤眼、樱桃小嘴的民国少女正眯着眼微笑地看着镜头,“真没想到还能看到我自己的户籍卡。”隔着70多年的时光,白发苍苍、满面皱纹的卢璋老人抚摸着复刻的卡片,感慨地笑着,“不记得啦,早就不记得当时照相的情景了,但这照片一看我就知道,是我!”

  “当时我们全家住在三条营,就是现在老门东那儿,老房子早拆了,现在早就找不到了。”卢璋老人略带遗憾地回忆起当时全家住在南京老城南的情景。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户籍卡统计归类发现不少历史信息,例如:当时的政要名人往往都住在城北、城中,而城南则是平民老百姓家族聚集的老城区。”王菡介绍,这批民国档案极具参考研究价值,一是它们都是第一手的原始档案资料,是实地调查的记录,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二是系统统计了当时南京居民的数量、职业、受教育程度、并附个人照片,内容丰富、生动形象;三是这些独特的原始资料为我们从新的角度进行人口与户籍历史研究提供了帮助;四是为研究南京城市发展的变迁,规划新的城市发展蓝图,为市民了解家族变迁,办理寻亲、继承等事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凭证。

  南京市档案馆是集永久保管档案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的国家综合档案馆。集中保管和利用南京市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社会组织各类重要档案,典藏各个历史时期、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各类档案109万卷(件),其中1949年以前的档案35万卷(件)。这些档案是在南京解放后由南京市军管会接收交给南京市人民政府,并由市档案馆保存。

  其中馆藏珍品《中山陵档案》、《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日军入侵南京档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档案》入选“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名录”。(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