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海湾河口水质日趋恶化

2015年09月14日 02: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佚名

  流域性陆源污染物叠加累积

  长三角海湾河口水质日趋恶化

  环境保护宏观战略研究专家、嘉兴学院虞锡君教授近日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目前,长三角海湾河口水质有进一步恶化趋势,主要因素是流域性陆源污染物的叠加和累积。现在陆源污染物超过了海湾河口水环境容量,亟须构建跨省流域江海水环境一体化共治机制。

  历时一年多时间,虞锡君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近日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长三角海湾河口水环境治理制度建设研究》。他们发现,长三角地区处于流域最下游延长线上的海湾河口水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演变成为贫困性生态现象。要推进江海水环境的明显好转,须把整个流域的江河湖泊和海湾河口的水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治理,制定出能促使整个流域各行政区之间合作防治水污染的制度安排。

  长三角海湾河口水质每况愈下

  长三角沿海地区海湾河口众多,长江口、杭州湾、乐清湾和海州湾是长三角地区四个主要的海湾河口,其中,长江口、杭州湾和乐清湾均纳入全国12个主要海湾河口行列,而海州湾是苏北地区唯一的海湾;这四个海湾河口沿岸都有两个以上设区城市,都属于跨行政区的海湾河口。

  据有关专业部门监测,2011年-2013年,长江口海域总体水质状况均为差。其中,2011年,劣四类海水比例占40.8%,2012年,劣四类海水比例占62.7%,2013年,劣四类海水比例占52.2%。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长江口海域海水水质主要超标物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长江口海域所测站位的无机氮含量,2011年均值0.476mg/L,2012年均值0.698mg/L,2013年均值0.703mg/L,3年间呈上升趋势。活性磷酸盐含量,2011年均值0.018mg/L,2012年均值0.024mg/L,2013年均值0.027mg/L,3年间亦呈上升恶化趋势。

  虞锡君教授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杭州湾是长三角海湾河口中水环境质量最差的海湾。根据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等专业部门的多年多次调查,特别是国家海洋局908专项任务“我国近岸典型海域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容量研究”的成果可知,2001年以来,杭州湾水质均为劣四类,其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威胁最大的是无机氮,其污染浓度超出四类海水标准1至2倍。活性磷酸盐浓度在四类海水标准上下波动。

  近年来,国家海洋局每年重点监测的河口、海湾有12个。海洋生态系统的评价等级分为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三个级别,其结果每年都在《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上予以公布。2008至2013年的6年间,杭州湾和锦州湾始终处于不健康状态,属于全国12个主要海湾河口中生态环境最差的区域;与杭州湾邻近的长江口,5年中均处于亚健康状态,说明长江口水质要相对好于杭州湾。

  水环境治理三大问题突出

  据虞锡君教授介绍,从对长三角地区江海水环境的调研情况看,水环境治理存在3大突出问题,一是流域源头地区生态性贫困与海湾河口贫困性生态并存。二是跨界水污染严重。三是江海水环境分治。比如说,跨界水污染问题,由于跨界水污染现象的常态性存在,导致近些年来跨界水污染事件屡屡发生。只要跨界水污染现象不根除,处于流域最下游延长线上的海湾河口水环境就不可能好转。而造成跨界水污染现象的根源是缺乏区域合作的江海水环境分治制度。

  “所谓江海水环境分治,是指目前全国普遍存在的江河湖泊水污染防治与海湾河口水环境治理人为分割的制度安排和不协调现象。”虞锡君说,这种缺乏区域合作的江海分治制度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形式有三,一是主管机构不一样。江河湖泊水污染防治由环保部门主抓,海湾河口水环境治理则由海洋(渔业)部门为主。海洋(渔业)部门职能众多,难以集中力量实施海域水环境治理,以浙江省海洋渔业局为例,内设处室13个,环境处只是其中的一个处室,容易顾此失彼,粗放管理。

  二是地方政府对江河湖泊与海湾河口的治理重视程度有差异。比如,属于江河湖泊的钱塘江流域,近10年来,浙江省级机关发布的钱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的专门文件就有10多个。而属于海湾河口的杭州湾地区治理,在省级层面,只有在2013年由省环保厅与省海洋渔业局联合发布《杭州湾区域污染整治方案》。

  三是尾水排放标准和监管水准不一样。一段时间里,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海标准明显低于江河湖泊,导致杭州湾两岸城市竞相投巨资在杭州湾(河口)岸边建设污水处理厂。目前,长三角江河湖泊监测断面水质状况已做到月报,而海湾河口还处于年报。

  虞锡君和他的研究团队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在部署流域水污染防治时,往往忽视起决定作用的海湾河口水环境容量,同时,在推进海湾河口水环境治理时又往往由于区域的限制而力不从心。由于长三角整个流域众多行政区水环境保护不到位,加之相关区域多种形式的非合作排污博弈,从而造成长三角海湾河口的贫困性生态。要根本改善海湾河口水环境,必须全流域和河口地区的合作治理。

  创新构建江海共治区域合作机制

  虞锡君说,由于水的无地界性要求各行政区政府必须联合起来,合作防污和治污才能使生命之河永续长存。

  虞锡君和他的研究团队建议,根据我国水系流向特征,以各水系流域为单位,把江河湖泊与其海湾河口的水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治理,创新构建江海共治的区域合作机制,促使各水系流域内各行政区之间合作防治水污染,推进江海水环境明显好转。

  一是摈弃江海水环境分治的传统旧观念,树立水环境治理江海一体化理念。根据全国每条水系流向特征,统筹设计和安排该区域各行政区的水污染合作防治工作。

  二是构建跨省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可借鉴太湖流域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思路。”虞锡君认为,在长三角地区建立包括长江下游及长江口、钱塘江流域及杭州湾地区在内的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同时拓展省部际联席会议的职责和功能。依托这一重要机制,分别制定长江下游及长江口、钱塘江流域及杭州湾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促进长三角地区跨省泛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三是创建三位一体的江海水环境治理合作机制。三位一体就是构建“区域排污总量监测机制、区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和流域水质交易机制”,形成组合推进的整体治理机制。虞锡君以建区域排污总量监测机制为例解释说,首先要搞清楚各行政区在一定时间内排入江河及其海湾河口的主要水污染物通量。一般来说,流域的非河口地区情况相对简单,可采取断面监测的方法确定该地区入出境断面水质污染的通量差,这个通量差就是该行政区排入江河的污染物通量。海湾河口地区情况比较复杂,水流流向受涌潮的重大影响,咸水与淡水交替,只是采用海洋水质的通量监测方法难以体现真实排放数量,拟可采用分类相加法。简言之,就是将海湾河口某行政区通过入海支流断面监测数据和建在沿岸的若干污水处理厂向海湾河口排放污染物监测数据,以及海水养殖、船舶污染等海域污染源排放数据,三类相加就是该行政区的排污总量。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