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旅游先通”。自“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出以来,如何积极配合国家战略,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政府部门、产业界、学术圈广泛关注的话题。
10月27日,由浙江省旅游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宁波市人民政府、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12届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宁波峰会”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来自全国300多位政界、学界、业界专家,行业领袖出席了本次峰会,大家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全球化视野,就“十三五”乃至更长远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一带一路 旅游当先
“一带一路,旅游先行。互联互通,旅游先通。”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旅游业处于一个边缘化的状态。但发展“一带一路”,旅游当先却是必然趋势。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魏小安教授认为,这是由旅游的特点决定的,柔性发展是旅游业的最大特点。“旅游投资在哪儿都是受欢迎的,走出去的不仅是中国资金,还有中国的科学成果,可以就地吸收市场,吸收当地人民就业,给当地政府提供财政税收收入。这种柔性发展决定了,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必然呈现旅游当先的格局。”
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给旅游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王辉耀教授指出,一带一路的内涵包括了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资金融通等板块,而旅游跟每个板块都有关系。“一带一路”经过60多个国家,不是中国能够独自实现的战略,它需要大家一起来推动。他认为发展一带一路,降低人员流动的壁垒是关键问题,现在中国公民出去的手续非常繁琐,简化流程和手续,加强人员流动是非常必要的。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政研处处长曾博伟博士指出,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把中东西部打通,有利于旅游资源客流地交流,国内区域建设中的交通便利化,也有利于整个国家内部的旅游交流。通过人的交往,实现资金、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流,就是旅游的作用。
大开大合的战略思路
魏小安教授认为,经济带必然拉动旅游带,发展“一带一路”首先是中国段的完善,第二步是中亚段的提升,第三步是欧洲段的衔接,需要分段研究,甚至分别研究。
通过旅游促进和平,通过旅游推动发展,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长远之计。所以纵横东南是中国作为海洋大国的起步,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方向,需要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路上丝绸之路做的就是一条文化观光带,是一条度假带。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世界级的度假带。但是中国的海洋旅游资源缺乏竞争力,缺乏真正好的度假目的地,所以必须在产品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复星集团副总裁钱建农认为,中国旅游业正面临着转型和升级。中国旅游市场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实际跟旅游产品缺失有非常大的关系。钱建农表示,旅游从一开始就应该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复星集团正在考虑推行“大旅游风潮”,“旅游不是一个单向的东西,它实际上是一个生态圈。”钱建农说。
在旅游产品缺乏的问题上,中国国旅集团副总经理陈荣博士补充说,过去旅游企业基本是依靠自我发展的,自我发展主要来自于企业业务的增长,以及少量的对外投资,旅游企业总体上发展不快,大企业也比较少,在产品和市场和模式上面都缺乏创新。
从破题走向破局
曾博伟认为,旅游业要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必须要形成各国民心的纽带,一方面通过利益交换,另一方面也要形成各国之间的融通和共识。通过发展旅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之间,真正形成一种文化的共同点和经济共同点,进而形成命运共同体,让旅游走进来,让文化走出去,让旅游走出去,让利益走进来。
曾博伟认为,对于“一带一路”旅游的涵义,已经做到了“破题”,但却没有“破局”。对于“破局”的方式,曾博伟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参考:一是游客往来,这是“一带一路”旅游发展的基点,要考虑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政策协调。二是宣传营销,既包括“一带一路”形象营销,也包括如何跟相关国家的合作,同时还包括国内各省区市如何进行在大平台下做具体的细分营销。三是资源开发,在开发沿边国家的同时考虑到旅游业的发展,推广中华文化。四是政策协调,推进和沿线国家签证互免政策。五是研究交流,派遣院校老师和学者跟相关国家进行交流。六是旅游援外,推动援外工作机制,对一些沿线并不富裕的国家开展援外工作。七是人才培养,运用旅游产业特性,推动相关的人才战略。八是服务的提升,通过标准化的方式,使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责任编辑:秦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