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平顶山地产商侵占市政绿地 四年时间无人监管

2015年11月19日 09:23   来源:央广网   周益帆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有听众向中国之声反映,河南平顶山市一个商业楼盘项目的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陆续将市政绿地圈进自己的项目范围中,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平方米的绿地受损。市民多次向平顶山市规划局和新城区管委会市政绿化管理局反映,但由于没有执法权,市政绿化管理局只能采取警告、制止、报警等措施,地产商却玩起了“躲猫猫”,能拖就拖,绿地至今没能恢复。

  究竟,这消失的绿地该由谁来复原?

  阳光商务中心项目,位于河南平顶山市新城区长安大道和未来路交叉口西北角,由平顶山市盛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市民高先生说,几年来,项目一直施工,两栋20多层的高楼已经基本建成,但是,工地前一片围起的白色栅栏,让大家有些闹心,铁栅栏紧挨人行道,盲道也差点儿被占,而在盲道的北边则是绿化带,高先生说原先栅栏内的很大一片都是绿地,现在全部植物都被清除,已经被毁得只剩泥土。

  新城区绿化管理公司一位姓方的经理对相关媒体表示,被侵占的绿地面积大约有2000平方米,从2011年开始,他们就发现平顶山市盛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始破坏绿地,虽然对地产商进行了多次警告和制止,但还是没有阻挡住他们的行为。

  平顶山新城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袁建成说,当初市政绿地被占,是施工的需要,早期施工的时候,因为需要挖基坑之类的,把绿地已经毁坏了,毁坏以后按照要求,工程竣工后要把绿地退出来再给恢复,按照绿地规划设计,或者出资由市政管理部门来恢复。毁坏是施工过程中留下的问题,没有任何建筑物。

  但随着工程接近尾声,施工方却丝毫没有拆除栅栏的意思,高先生说,平顶山是煤城,本来空气就不好,所以普通老百姓也非常重视绿化,发现这个事情之后,市民向绿化管理局还有公安局多次投诉,投诉之后的情况是白天不施工,晚上还是一样施工,高先生说他们的行为应该受到惩罚,全市绿地有限,你占一块,我占一块,以后平顶山都成什么样子了。

  平顶山市新城区管委会市政绿化管理局一位姓王的局长,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接到反映后,他们曾派人前去对地产商的行为进行过多次制止,“光打报警电话就多次,但是这家公司总是执法人员去了他就停,夜里偷偷施工,对他们进行调查,他们根本不在乎。”

  平顶山新城区管委会外宣工作人员袁建成说,这个项目属于半拉子,工地基本上没啥人,负责人开发商基本找不着,而且工地上负责的,一会儿一换,去了连人都找不着。

  更为尴尬的是,新城区市政绿化管理局没有执法权,即使去了,也无能为力,因为市政绿化管理局属于新区,新城区不属于城市的行政区划的那种区,不具有行政执法权,只负责绿化养护一类的工作,没有执法权就不能下违法通知,责令其拆除,而如果市政绿化管理局直接拆也违法,袁建成说他们也得走程序。

  新城区市政绿化管理局工作人员说,几个月前已经整理了相关材料,报给平顶山市公安局驻园林处警务室,让他们按照法定程序来处理,但由于市公安局驻园林处警务室没有立案权限,也只能协调违法地所在的新城派出所立案调查,园林处警务室去过几次工地,进行制止,但成效并不大。开发商建设过程破坏、围挡绿地,有没有部门能管?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岳屾山表示,因为侵占的公私财产、公共绿地,毁坏公私财产,是可以依据《治安处罚法》对这种行为进行警告、罚款和处罚的,现在这块地没有进行建设,所以不好说由规划这边来拆,要看当地对市政市容执法权是划归给哪一个部门,如果平顶山市没有相关法律依据,那可以参照河南省的,不可能说到最后没有人能管这件事。

  平顶山新城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袁建成说,目前政府方面准备联合多部门综合执法,解决这一问题,但执法队具体由哪些部门组成,目前还不确定。不过,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栅栏拆了之后,开发商能不能恢复市政绿地原貌?如果继续找不到负责人,费用谁来出?

  国浩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杨琨指出,主体如果不存在就会有点麻烦,这跟平常我们借钱一样,知道是谁借的,但是你找不到他,如果找不到开发商,那可能这个义务要由当地政府代为履行,等开发商出现或者能够承担这个义务之后,对他做出相应的处罚,并且需要他来承担相关的费用。 (记者周益帆)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