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坚持转型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围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和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引领,以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为契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传统产业集群转型提升工程、新兴产业集群引领壮大工程,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倒逼机制淘汰一批,落实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根据产业政策,提高能耗、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差别电价水价、要素激励等政策,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倒逼不达标产能退出市场,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落后技术工艺、落后生产设备。积极化解过剩产能,钢铁、水泥、玻璃产能分别控制在2亿吨、2亿吨、2亿重量箱左右。加大技改力度提升一批,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制定“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产业集群”路线图,加强质量品牌标准建设,实施千项新产品开发、千项名牌产品培育“双千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引领河北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推动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第一主导产业,打造“河北制造”升级版。推动企业重组整合一批,支持企业间开展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加快组织架构变革和流程再造,推进钢铁等重点行业企业整合重组,壮大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推动传统产业横向融合发展,通过资源、资本、技术等要素跨界跨区域集约化配置,积极发展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促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和社会化物流,培育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向沿海、园区和海外转移一批,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和土地资源、环境容量优势,完善税收和经济总量分享、环境容量分担等“飞地”政策,推动钢铁、石化、重型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向曹妃甸区、渤海新区转移。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强力推动企业进区入园。加大“退二进三”力度,把不适于在城市建成区发展的钢铁、化工、电力、医药等企业迁出城区。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鼓励关停企业二次创业,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发展方向,瞄准市场消费需求和技术发展前沿,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一批先导产业。培育领军企业,每年滚动推进百项重点项目建设,集中资源扶持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的企业发展壮大,每个市重点引进培育2-3家领军企业,打造行业发展局部强势。构建产品群产业群,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拓展规模优势、提升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加快培育壮大以高铁动车、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程机械等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卫星导航及位置服务等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以现代中药、基因工程药物、新型制剂等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光伏、风电、核电、地热、储能电池、智能电网等为重点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以液晶显示、碳纤维、亚稳材料、石墨烯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环境监测装备、烟气治理装备、污水处理设备、大宗固废利用等为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配套体系,鼓励发展天使基金、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基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多元支撑。
(三)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领域,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实施智慧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重点行业发展行动计划。催生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鼓励跨界竞争、跨界融合,以大流通链、大数据链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构建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推进商贸流通提档升级,建设国家级钢铁、煤炭、铁矿石、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整合壮大一批知名展会,积极承接北京批发市场、物流功能疏解,打造大型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建设石家庄、唐山、邯郸等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廊坊国家一级快递枢纽节点,开通“石—新—欧”“冀—蒙—俄”国际货运班列,拓展国际综合物流通道。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推动建立京津冀大旅游格局,高标准建设环首都、环省会、沿海、燕山—太行山旅游产业带,重点打造红色游、皇家游、滨海游、草原游、冰雪游、乡村游等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引进优势企业,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加快影视服务、动漫游戏、数字文化、演艺娱乐、主题公园等产业发展,培育发展一批文化产业强县、聚集区和龙头企业,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大健康新医疗产业,推动医药医疗、保健养生、运动康体、健康管理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先进医疗器械、远程医疗、健康咨询、温泉养生、可穿戴医疗保健设备等领域率先突破,构建面向全省人民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试点推行家庭电子医生。
(四)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继续建好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环京津、沿渤海、沿燕山—太行山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加快建设京津冀菜肉蛋奶生产供应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物流基地。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促进种地养地结合,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山区综合开发工程,抓好沟域经济,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现代农业、扶贫开发、乡村旅游、生态建设综合发展示范带。建设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发展都市高效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精做强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高效渔业,培育药材、食用菌、苗木园艺等特色产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食品产业。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引导土地流转,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经营模式。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品牌化运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构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培育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手段的新型流通业态,实现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构建组织服务、农资服务、农产品购销、农业合作金融、农业合作保险、农业科技、农村产权等综合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