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鼓励构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领域国家实验室落地山东,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创新中心。加快构建开放协同创新平台和网络,面向全球引进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发展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机构,积极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市场、管理、企业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以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推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巩固提升农业发展优势,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技术创新,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标准高、融合深、链条长、质量好、方式新的精致农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建成千亿斤粮食产能省。深入推进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行动,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业增值、农民增收空间。着力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物质技术体系,提高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全国种业科技创新高地,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统一服务型、土地股份合作型、土地集中型、托管半托管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持续打造“三品一标”品牌,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
(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突出优势。要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快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调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强化“扶优、引导、倒逼”机制,推进工业优化升级。加大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扶优力度,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技术积累广、产业集群多、深耕潜力大的综合优势,发展智能制造、协同制造、绿色制造和增材制造(3D打印),提高化工、机械等传统制造业技术水平。加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引导力度,集中力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现代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高端产业,形成制造业强省建设的骨干支撑。加大低效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加快园区升级,推动要素整合,打造一批产业层次高、协同效应好、公共服务优、特色优势强的产业集聚区。
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支持企业提升研发设计、品牌创建、营销网络拓展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构建质量发展体系,培育国际国内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提高“鲁货”国内外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壮大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制造业服务化、消费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利用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模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扩大规模、拓展空间、优质高效发展。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检验检测、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培育移动互联、软件开发、动漫创意、数字影像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构建省会城市群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胶东半岛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形成带动我省服务业升级的增长极。
坚持拓展内涵、打造品牌、便民优先、引领时尚,发展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休闲旅游、文化体育、医疗健康、家政服务、社会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好客山东”、“仙境海岸”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生活服务需求。
(五)推进智慧山东建设。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拓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蓝色经济、民生建设新空间,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
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以信息化为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发展分享经济,实现生产经营流程重构再造,促进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服务远程化。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
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宽带通信网,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宽带山东、智慧城市和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提升政府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信息化水平。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