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地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着力点

2016年01月13日 08:27   来源:人民日报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引起强烈国际反响,而且得到国内各地的积极响应。在各级政府主导下,“一带一路”建设很快成为国内相关地区聚合各类资源、提升区位优势的现实推动力。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潮中,因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所蕴含的区域发展机遇,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省市的判断与把握自然会有差别,但各地政府都对“一带一路”建设将释放的“发展红利”有较高期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一再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但一些地方政府将“一带一路”视为新的“政策洼地”,甚至把“一带一路”建设当作跑马圈地的新渠道和传统招商引资的新招牌。一些地方的“一带一路”规划未经科学论证就匆忙出台,甚至炒作概念,犯“规划折腾”之忌;少数地方热衷于在所谓“一带一路”的“起点站”“桥头堡”上造声势、做文章,缺乏实实在在的发展举措。

  “一带一路”建设中出现的偏差,实际上是“增量改革”思维仍在延续的结果。过去30多年,我国市场取向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增量改革模式。这种改革模式符合改革开放的初始条件,成本较低,对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和冲击较小,但“增量改革”先易后难的路径也决定了旧体制中的沉疴痼疾长期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正是要打响解决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的攻坚战。然而,由于存在路径依赖,一些地方政府尚未转变思维定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他们不愿涉改革深水、啃掉要素跨区域配置这类“硬骨头”,而是倾向于为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向中央要政策、要资金、要优惠,执着于避重就轻的“制度套利”。

  应当看到,“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其支撑体系设计和政策工具选用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差别,传统的土地、税收、要素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以及各种形式的选择性补贴,其运用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如何统筹新阶段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实际上,从区域层面看,“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是如何“通”。规划通、信息通、资金通、物流通、人员通,惟这“五通”方可使“一带一路”建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效应落到实处。为此,必须谨防“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家利益地方化倾向,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方式给出“负面清单”式的清晰导向,引导地方政府形成更为理性的政策预期。地方政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应摆脱路径依赖,立足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创新,把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放在营造环境、提供服务、培育需求上,加快突破阻碍“五通”的体制机制束缚,不断推进要素流动便利化。

  需要强调的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绝不能忽视市场的作用。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层面,也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梯度转移,只有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才能使陆海两条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把中国同亚欧国家的互利合作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因此,在自上而下落实顶层设计的同时,应下大力气培育自下而上的机制,充分激发民间投资主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夯实新时代地缘战略合作的民间基础,从而使共商共建的“一带一路”更具弹性、更加开放,促使“一带一路”真正成为构建平衡、多元、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载体。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