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战略研究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16年01月22日 09:12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就商业银行而言,“长江经济带”战略对区域内分行信贷增长带来重大机遇:将助推区域内分行信贷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深入挖掘港口和县域经济发展潜力;促进信贷行业结构调整;突出信贷政策差别化指导。

  杨荇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央行观察特约作者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政策背景 战略意图 发展前景 信贷资源配置

 

  从政策背景来看,国际上流域经济带历来是各国发达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中心;国内经济下行,区域经济分化明显加剧,区域政策调整迫在眉睫。从发展特征来看,长江经济带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和自然资源优势,由东向西的产业转移和升级格局已基本形成,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与联系的重要纽带。但同时,也存在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制约一体化进程,产业同构及分工弱化制约了跨区域经济合作,立体式交通走廊尚未形成等问题。为应对形势新变化,拓展发展新空间,2014年,中央将“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并列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以重塑区域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区域发展向整体化、均衡化、带状化转变;实现东中西三大区域的联动和协调发展,并发挥上海自贸区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示范带动作用。从未来发展前景看,长江经济带体量、规模、影响力将丝毫不亚于沿海经济带,一是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率先建成;二是区域内经济差距逐步缩小;三是建成生态环境安全合作的示范区。就商业银行而言,“长江经济带”战略对区域内分行信贷增长带来重大机遇:将助推区域内分行信贷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深入挖掘港口和县域经济发展潜力;促进信贷行业结构调整;突出信贷政策差别化指导。

  1、新“长江经济带”战略出台的政策背景

  2014年,国家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再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构成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一)国际比较:流域经济带历来是各国发达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中心

  从国际比较来看,在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往往把大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作为其发展的战略重点。如美国对于密西西比河、欧盟对于莱茵河等。

  作为美国流程最长、流域最广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的治理和开发对美国经济、社会、生态产生重要影响。从开发经验来看,一是城市与河流结合的“点---轴---面”开发模式。二是法律地位明确的流域开发管理机构。三是灵活多元的融资渠道。四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莱茵河流经西欧最重要的工商业地区,是世界上内河航运最发达的河流之一。主要开发经验有:一是“航运为先”,形成内河与运河、江河与海洋相互贯通的流域建设模式。二是水路、铁路、公路综合物流产业发展模式。三是高度重视水能资源开发和水电梯级建设。四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构,来实现莱茵河的综合整冶与开发。

  目前,湄公河、恒河、图们江等大河流域开发也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如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了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和中国等6国,初步形成了交通、能源、经贸、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等6个领域的合作框架。世界性的流域开发热,和当今世界生产分布由江河到陆地再到海洋这一自然进程相一致;具有代表性的流域经济的开发开放,也基本反映了流域所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二)区域发展:近年来中国区域分化明显加剧,区域政策调整迫在眉睫

  一是资源型、重化工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速下降最早、转型压力依然较大的区域。从近10年全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来看,东北三省、内蒙、山西、河北等地区的经济增速在2005年前后就出现了下降。上述地区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接替产业的培育都相对滞后,区域转型尚未形成有效的动力支撑。二是东部地区多数省市的经济增长降幅已明显缩小,趋于稳定回升。从经济增长下降的时点来看,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2008年前后。其中,上海由2007年的15.2%降至2014年的7%。其次是北京,同期下降了约7.2个百分点。但从近三年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地区经济增长下降明显趋缓,增长速度基本稳定在7.5%左右,以互联网经济、节能环保、旅游休闲、文化等为代表的新兴态发展迅速,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增强。三是西部地区在大规模投资的拉动下,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近年来经济增速也开始普遍下降。西部12省区市(内蒙古除外)的经济增速普遍是在2011年之后开始下降的。西部地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极易在转型过程中出现新旧产业接续的“空档期”,产生较为严重的就业风险和财政风险。如,云南、青海、甘肃等地区亏损的工业企业数量所占比重均在40%左右。

  造成现阶段区域分化的因素十分复杂。表面原因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增速下降、市场需求结构调整和产能过剩等因素传导所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选择与更高发展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距。受早期科研资源国家布局的差异以及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而形成的经济优势影响,不同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发达地区对资源要素存在“虹吸效应”。二是欠发达地区更为依赖传统发展路径。中西部地区经过上一轮大规模要素投入的发展阶段之后,在产业结构和投资路径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固化的模式,但与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要求还存在相当差距,成为新时期推动产业创新和多元化发展的障碍之一。三是传统增长模式不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在我国原有增长模式下,各地更加注重自身“一亩三分地”的发展,互相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导致中央关于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市场一体化的许多政策经常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地方利益的掣肘,难以有效发挥其效果。

  在上述背景下,中央重提“长江经济带”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意在从全国“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的战略构想出发,依托黄金水道,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以海陆重点口岸为支点,形成与沿海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后,向内陆地区推进建设经济带的重要一步,其战略构想十分深远。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