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略从蓝图到现实 京津冀一体化率先在三领域突破

2016年02月03日 06:51   来源:光明日报   张 翼

  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在北京举行;京津冀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国家层面正在着手把三地作为整体统一编制五年规划,打通堵点,激活全局;长江经济规划即将出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三大战略,正从蓝图向现实扎实推进。

  “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

  1月10日,在距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50多公里处的吉拉姆河畔,三峡集团承建的卡洛特水电站主体工程开工。这是丝路基金首个对外投资项目。

  1月21日,印尼雅万高铁开工奠基仪式举行。这将是印尼乃至东南亚地区的首条高铁。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并参与。“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同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纷纷对接,为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截至2015年底,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额约占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投资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2015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

  2015年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计利当计天下利。“一带一路”在欧亚地区率先取得显著进展。在东北亚,中韩决定推进四项发展战略对接,中蒙商定对接“丝绸之路”与“草原之路”,中俄蒙就建设三国经济走廊达成重要共识,并签署发展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在东南亚,中国与印尼同意对接两国发展战略,中越加紧磋商“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合作,中新探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拓第三方市场。各国期待已久的泛亚铁路网建设迈开步伐;在南亚,中印加强“一带一路”建设领域交流合作,中巴经济走廊项目陆续开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四方联合工作组工作初见成效,连接东亚与南亚的大通道呼之欲出;在南太,“一带一路”倡议同澳“北部大开发计划”对接;“一带一路”也把中国与欧洲的发展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

  “一带一路”融通的不仅仅是空间和距离,更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梦想的相融相通。

  京津冀一体化: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稳妥有序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一体化迈向现实从三个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开始: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

  按照《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修编方案(2015-2030年)》,京津冀正在布局“四纵四横一环”的交通骨架。不远的将来,将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1小时通勤圈”、京津唐“1小时交通圈”。

  京津冀三地联手出击,共同治霾。2015年11月底,京津冀三地环保厅局正式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以10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三地产业版图正在重构,朝着“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的方向发展。

  国家发改委日前提出,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协调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和试点示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市场要素对接对流、社会保障共建共享等重点领域合作。

  长江经济带: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今年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推进之年,国家层面的长江经济规划即将出台。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同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提出以来,在整治航道、利用水资源、控制和治理沿江污染、推动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如何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沿江省市和国家相关部门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一盘棋,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1月5日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把长江黄金水道作为重要依托,抓好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本报记者 张 翼)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