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0日 臧秋华)

2016年02月05日 15:06   来源:平凉市政府网   

(点击查阅更多201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平凉市市长 臧秋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工作回顾

  “ 十二五 ” 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紧盯全面脱贫和全面小康战略任务,始终扭住市三次党代会确立的 “ 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 ” 的思路目标,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谱写了平凉发展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五年来,我们坚持抓项目、促消费,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 。 全力实施以 “ 十大工程 ” 为重点的 “3341” 项目工程,五年共实施 500 万元以上项目 4663 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289.9 亿元,年均增长 17.7% ,是 “ 十一五 ” 时期的 3 倍。认真落实促进消费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宏达国盛商贸建材市场、金果博览城等一批商贸物流设施建成投用,城乡消费日趋活跃,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 176.5 亿元,年均增长 14.9% ,五年翻了一番。 2015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 356 亿元,年均增长 10.5% ;大口径财政收入 48.1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24.7 亿元,分别是 “ 十一五 ” 末的 1.6 倍和 1.8 倍,财政支出突破 160 亿元,年均增长 13.5% 。

  五年来,我们坚持抓转型、促升级,持之以恒调结构,产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突出提质增效、延伸链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 “ 十一五 ” 末的 21.8:46.9:31.3 调整到 26.1:29.8:44.1 。工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新增探明煤炭储量 23 亿吨,《陇东能源基地开发规划》、《灵台矿区总体规划》获批,五举、赤城、邵寨煤矿等矿井项目和红河油田百万吨产能建设稳步推进,崇信电厂一期并网发电,全省首个煤制甲醇项目建成投产,国家级科技示范项目 20 万吨聚丙烯生产线启动实施,煤电化一体化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煤炭就地转化率提高 14.5 个百分点;天纤棉业、兴旺管材、宝马木浆纸、欣叶纸箱精包装、华星专用车改装、庆华陶瓷等非煤产业项目相继建设,光伏发电、碳纤维复合材料、生物胶原蛋白肽等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非煤工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 10.7 个百分点。持续实施现代农业 “ 五个百万 ” 增收工程,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肉牛饲养量居全省农区之首,苹果产业成为全市覆盖面最广、产业链价值链带动力最强、带农增收效果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我市成为黄土高原苹果优势种植区的核心区域, “ 平凉金果 ” 打入欧盟高端市场,设施蔬菜规模不断扩大,粮食总产连续 5 年保持在百万吨以上,引进建办了秦宝牧业、海升果业、正大饲料、方盛蔬菜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达到 51% ,全市农业增加值预计比 “ 十一五 ” 末增长 36% 以上。集中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163” 计划,崆峒山、大云寺 · 王母宫大景区建设加快推进,实施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 103 个,新增文化企业 593 家, “ 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 ” 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达到 1300 万人次和 70.5 亿元,比 2010 年分别增长 2.1 倍和 2.4 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4% 。

  五年来,我们坚持抓双联、补短板,聚力攻坚促脱贫,扶贫开发取得重大成就 。扎实推进 “1236” 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帮困,省、市、县 936 个单位联系 1117 个村, 3 万多名干部联系 4.5 万贫困户,落实帮扶项目 6322 个,帮办各类实事 6.9 万件。突出改善路水电房等基础条件,五年共实施整乡整村推进项目 303 个,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 11.3 万户,易地扶贫搬迁 1.08 万户,彻底告别了土窑洞和地坑庄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 7029 公里,建制村沥青(水泥)路通畅率达到 94% ,解决了 56.6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初步实现了 “ 自来水化市 ” 和 “ 梯田化市 ” 目标。加大适用技术培训力度,大力发展牛、果、菜和劳务输转等富民多元产业,贫困群众自我 “ 造血 ” 功能显著增强,收入水平较快提升。全市贫困人口由 2011 年的 80.3 万人减少到 2015 年的 31.95 万人,贫困面由 41.54% 下降到 16.43% 。

  五年来,我们坚持抓基础、建平台,持续不断强后劲,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西平、天平铁路、西长凤高速和静庄、泾渗、韩张等二级公路建成通车,等级公路网密度比 “ 十一五 ” 末提高一倍多,联结城乡、贯通内外的路网体系基本形成。引洮二期静宁受水区和抗旱水库等重大水源骨干工程开工建设,新建改扩建 330 千伏、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 12 处,水利、电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光纤宽带传输网络辐射城乡,有线宽带和 3G 、 4G 信号实现乡镇全覆盖。坚持规划引领、中心带动,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五年累计完成城乡建设投资 450 亿元,是 “ 十一五 ” 时期的 3 倍,城镇化率达到 36.5% 。着力打造 “ 一中心两园区 ” 城市布局,相继实施了东大门改造、西大门畅通、绿地公园、八沟一河治理、棚户区改造、地下管网等一批节点改造、功能配套、景观提升工程,构建了 “ 六横十二纵 ” 路网框架。建成了中心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和西北首个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示范项目,实现了主城区建成道路雨污管网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全处理,集中供热面积达到 1100 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到 42 平方公里,绿地率提高到 31.8% ,城市功能和品位显著提升。六县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抓建城乡一体化试点乡镇 24 个,建成美丽乡村、 “ 三清五改 ” 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1318 个,撤乡改镇 15 个。把园区作为聚集要素、支撑发展的重要平台,平凉工业园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开发加快推进,工业园区(集中区)、农业示范园、文化产业园区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水土流失 1176 平方公里,新修梯田 118.7 万亩,完成人工造林 115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30.9% ,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节能降耗指标全面完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平凉成为全省唯一的 “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 。

  五年来,我们坚持抓开放、重创新,突出重点促改革,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 71% ,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面取消。建成了市县两级 “ 三张清单一张网 ” ,并联审批、网上审批积极推行,行政审批进一步规范。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现了 “ 三证合一 ” 和 “ 一照一码 ” 登记,市场主体达到 8.8 万户,是 “ 十一五 ” 末的 2.1 倍。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 营改增 ” 范围不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应用改革全面推行,财政存量资金有效盘活,化解政府债务 11.9 亿元。设立了市长金融奖,组建了惠民、泓源、富民等投融资企业,成功发行企业债券 15 亿元,实现了市场化融资的重大突破。甘肃银行平凉分行、交通银行平凉分行开业运营,新增便民金融服务网点 2354 个。国资国企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水利改革试点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三权确权登记发证、市级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618 个。开放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崆峒文化旅游节、平凉金果博览会、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皇甫谧世界针灸文化交流会、华夏母亲节暨海峡两岸西王母女性文化研讨会等重大节会,引进全国 500 强企业 12 户,江苏悦达、陕西星王、苏宁云商、中电科、甘肃陇能、酒钢集团等一批大型知名企业落户平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个,研发新产品 45 项,取得省级新产品及科技成果 26 项,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持抓保障、促和谐,尽心竭力惠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 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承诺措办一批惠民实事,着力解决群众行路、就业、上学、就医、住房等突出问题,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到 498.4 亿元,是 “ 十一五 ” 时期的 2.6 倍,占财政总支出的 80% 。全面落实促进创业就业各项政策,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 88% 以上,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 18.4 万人。持续推进社保扩面提标,全市新农合补助、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标准分别比 2010 年提高 200% 、 86% 、 186% 和 136% ,最低工资标准从 670 元提高到 1370 元,失业保险月平均标准由 370 元提高到 936 元。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启动实施。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 4 万多套,是 “ 十一五 ” 时期的 4 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稳步推进,乡镇干部基本工作生活条件 “ 三年改善工程 ” 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 20995 元和 6060 元,比 “ 十一五 ” 末增长 78.4% 和 93.2% 。新建改建校舍 265.2 万平方米,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了全覆盖,全市顺利通过 “ 两基 ” 国检,华亭、崇信、泾川、灵台 4 县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达标验收,平凉职业技术学院一期工程建成,平凉医专升格为甘肃医学院,填补了全省省属西医本科院校和我市本科院校的空白,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由 2010 年的 8 年提高到 2015 年 9.8 年。建成市妇幼保健院、全科医师培养基地等市县级医疗机构 36 个,改扩建乡镇卫生院 79 个,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 681 个,每千人拥有床位数五年实现了翻番。全面推进中医药工作和健康促进模式改革,患者次均住院费用为全省最低。市广电新闻中心建成运行,县区数字影院、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全民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抓服务、转职能,从严从实改作风,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突出为民务实清廉,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市级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调整理顺了食药监、工商、质监、城市执法等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妥推进。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运行,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重大决策、公共资源配置、项目审批、财政预决算、 “ 三公 ” 经费等信息全面公开。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组建了市政府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健全了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细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建立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工作常态化机制,积极配合人大、政协开展视察调研,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405 件、政协委员提案 524 件。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 “ 三严三实 ” 专题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 “ 双十条 ” 、市委 “ 十二条 ” 规定,大力精减会议文件,改进督查方式,加强调查研究,规范公务活动,清理公务用车和办公用房,全市 “ 三公 ” 经费支出逐年压减。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 “3783” 主体责任,健全完善责任分解、压力传导、履责报告等机制,加强对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和监督管理,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 “ 四风 ” 和腐败问题,深入开展纠风治乱,政府系统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深化普法教育,创新社会治理,平安建设深入推进,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信访积案得到有效化解。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方针, “ 两个共同 ” 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我市连续两次获得 “ 全国双拥模范城 ” 称号。统计调查、档案、外事、侨务、地震、气象、人防、地方志、红十字、残疾人、老龄等事业取得新的成效。

  刚刚过去的 2015 年,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认真履职,攻坚克难,全市呈现出经济平稳增长、改革有序推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扎实推进 。制定了 “2+19” 一揽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 建立了覆盖县、乡、村、户、人的五级扶贫信息管理系统, 整合各类财政支农专项资金 12.6 亿 元,发放双联惠农、精准扶贫专项贷款 22 亿元, 实施产业培育、基础改善、公共服务项目 1195 个,改造县乡道路 119 公里,建成通村硬化路 1367.8 公里,解决了 3.7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旧房 3.37 万户。输转劳动力 48 万人,创劳务收入 80.6 亿元。全市预计完成减贫 8.65 万人。 现代农业 “ 五个百万 ” 增收工程深入实施 。泾川县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创建国家和省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园 9 个,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 33 个、蔬菜示范基地 15 个,认证 “ 三品一标 ” 农产品生产基地 23.2 万亩,粮食总产实现 “ 十连增 ” ,肉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 120.7 万头和 44 万头,果品、蔬菜总产量分别达到 120 万吨和 143 万吨,推广种植油用牡丹 2.7 万亩,培育了鑫海食品、银海生物复混肥等一批成长性强的龙头企业 。 全力稳定工业经济发展 。持续推进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唐家河煤矿取得国家发改委 “ 路条 ” , 华泓汇金煤化工、陇能煤转化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新上了农业光伏发电、新型建材、矿山机械再制造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和循环经济项目。认真落实 “ 双创 ” 各项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新增中小微企业 1512 户。 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开局良好, 崆峒山、大云寺 · 王母宫大景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泾川花样年美年文化城开工建设。平凉工业园区综合物流中心全面建成,义乌国际商贸城、泓泰商贸城等一批商贸物流设施和专业市场加快建设,淘宝网 “ 特色中国 · 平凉馆 ” 建成运营,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预计全市三产增加值增长 10.5% 。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平天、彭大高速、平华一级公路、六盘山至平凉 750 千伏输变电工程,以及庄浪花崖河、泾川朱家涧、崇信关河、崆峒北杨涧 4 座抗旱水库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到 602 亿元,增长 12% 。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坚持精准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先后与中冶赫山、瑞合能源、山东大海、广州力柏、大连软件园等企业集团进行对接洽谈, 30 万吨二甲醚、华信百万亩油用牡丹、微风发电、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生活广场等一批投资过 10 亿元的项目正式签约,落实到位资金 519.8 亿元,增长 22.5% 。 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 。新版《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复实施,省列新型城镇化试点县镇 “ 多规合一 ” 规划编制稳步推进。中心城市 “ 十大项目、六大突破 ” 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新民中路、柳湖路西段、北后街道路改造和东湖公园节点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成。抢抓政策机遇,片区化、规模化推进棚户区改造,全市完成房屋征收 2148 户 49.3 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 6725 户。 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力 。承诺措办的 10 件 21 项实事全面完成。新建改扩建校舍 10 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学校 428 所,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 30 个,建成村级体育健身工程 100 个、乡村舞台 425 个,市老年人活动中心、市博物馆开工建设,平凉体育健身广场、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成投用。甘肃医学院、平凉农校、平凉师范部分体育运动区定期面向社会开放。 “ 十三五 ” 规划编制扎实有效 。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 “ 十三五 ” 规划《建议》,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精心谋划对接,全市 “ 十三五 ” 《规划纲要》及 44 个专项规划草案全部完成,正在按程序审订。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步伐最快的五年,是加大扶贫攻坚、实现脱贫人口最多的五年,是突破基础瓶颈制约、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创新投融资体制、金融支持发展力度最大的五年,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发展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取得这些巨大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中省驻平单位,向驻平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平凉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把全市人民的事情办好,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突出大项目带动、大招商助推、大产业支撑、大园区引领,持续做大经济总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质量效益,推动全市发展行稳致远;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 ,注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着力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引领发展 ; 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 ,强化法治理念,规范行政行为,推进简政放权,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始终坚持改进作风 ,切实践行 “ 三严三实 ” 要求,强化责任担当,紧盯认准的目标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全力以赴抓落实、干到位、求实效。

  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受宏观经济下行、煤电市场低迷、投资动能不足等因素影响,全市经济增速回落,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经济发展指标没有达到 “ 十二五 ” 预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 一是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支撑发展的大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少,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缓慢,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 二是 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还没有完全破解,人才、资金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三是 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是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就业渠道不宽,尤其是农业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任务繁重。 五是 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少数干部 担当精神、责任意识不强,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不高,个别部门单位还存在懒政怠政不作为的现象。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

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0日 臧秋华)

2016-02-05 15:06 来源:平凉市政府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