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重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一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工业富市”战略,从壮大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扶持传统产业入手,提升产业层次水平,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突出抓好2600万吨/年煤矿、206万千瓦煤电、360万千瓦风电和46万千瓦光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新增并网装机40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1379万千瓦,实现发电280亿千瓦时,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重要支撑。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敏锐风机电机配件及湘晟钛合金项目建设,力争在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上取得新突破,为经济发展启动“新引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鼓励黑色有色金属企业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不断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依托丰富的哈密瓜、大枣、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抓好新雅、古道、御瓜园等企业改造升级和产能释放,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附加值。进一步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金融、信息、科技等市场服务体系,增强园区产业创新能力,努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及时了解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强化分析预测,加强调度协调和要素保障,有效防控经济风险,确保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增强农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以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为核心,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基础稳固、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抓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创建精品哈密瓜1万亩、标准化枣园6万亩、精品蔬菜基地2000亩,引导农民种植黄芪、枸杞等高附加值作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进一步加大对养殖大户的扶持,实现园区育肥羊35万只、牛1.4万头。继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抓好8个小微产业园和10个乡镇农贸市场建设,实施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发挥好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作用,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强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应用和推广,争创自治区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强农产品市场开拓,充分发挥哈密瓜、大枣等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增强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原产地保护、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通村油路75.1公里、高效节水2万亩、城乡防洪堤18.4公里,持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不断提高农牧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三是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科学规划、科学建管,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坚持规划引领、顶层设计,加快《停车场布局专项规划》、《城市色彩规划》、《西部片区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编制,统筹城市景观、功能和格局,使区域分工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协调。积极推行城市老区拆旧建绿、插绿工程,严控“短命楼”现象出现。在规划建筑时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积极开展交通流量计算,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同时,要控制19层以上的建筑,推荐一梯二,控制一梯三以上的住宅楼户型,要加大对建筑立面和色彩的严格审查力度,对把关不严的责任者进行责任追究。深入推进城市提质扩容,启动西部片区核心景观轴建设。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投入6.8亿元,实施人民路西延、五一路等19条道路新建及改扩建,不断拉伸城市发展框架。用好地下空间资源,投入5000万元,实施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交通服务设施,投入3600万元,新建2座市中心停车场,改造9个交叉路口信号灯,不断提升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积极实施“还河于民”工程,重点抓好东西河坝两侧的棚户区改造。投入3400万元,完成27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对市区道路和路灯进行维护,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整洁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继续规范和创新物业管理,下大力气培育一批资质健全、服务过硬的物业服务企业,不断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是推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坚持旅游旺市,加快旅游资源整合,推动东天山景区、哈密瓜园、魔鬼城和哈密王景区提档升级,精心开发哈密王府古街游、大海道和南湖天坑特种游、天山乡村游、哈密雅丹探险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争取旅游接待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15%。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哈密国际奇石文化城、中原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培育新闻出版、综艺娱乐、工艺美术等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积极落实信贷优惠、财税补贴及住房公积金支持等多项措施,多渠道、多方式消化商品房库存,引导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继续推动华地奥莱广场、宝农万汇国际购物公园、金币山商业大厦等商业综合体建设,促进商贸服务业繁荣发展。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在公共事业、交通、物流、旅游、农副产品销售等领域应用。依托区位优势和一级交通枢纽定位,加快城北物流园建设,整合仓储、运输等物流信息资源,推动物流业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
(四)倡导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两个可持续”,全面落实《哈密市环境功能区划》和《哈密市生态功能区划》,有度有序利用自然,强化环境保护硬约束。坚持保护优先,新增人工造林1550亩,完成农田防护林管护1.5万亩,推进现代农业园区行道林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自然恢复为主,投入1.04亿元,实施哈密河流域综合治理及生态恢复工程,新增及改造绿地120万平方米,完成草场围栏20万亩,人工种草3000亩,提升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继续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加快国家级生态文明县市、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将天山乡、白石头乡、沁城乡创建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
二是注重节约高效利用资源。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积极推广节能技术,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力争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以上。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做好金盛镁业、燃煤电厂等企业资源节约及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形成资源高效利用、废物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削减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加快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建设,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严格控制电力、水泥、黑色有色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形成有效的减排量。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地、以水定城,落实阶梯式水价,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执行新建民用建筑节能65%强制性标准,完成15万平方米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继续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新增16辆绿色环保大型公交车,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三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整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控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等项目审批,严厉查处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环境违法行为,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源的产生。加强市区及周边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对随意焚烧垃圾、废旧塑料、橡胶轮胎、秸秆等环境违法行为集中整治,严格实行建筑垃圾源头管控,全面落实机动车尾气排放环保标志管理,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快测土配肥站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开展区域性残膜回收与综合利用,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五)厚植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一是拓展开放空间。依托一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充分发挥东西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铁路、公路、航空等互联互通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促进要素有序流动、市场深度融合。依托资源优势,抢抓“疆煤东运、西气东输、疆电东送”发展机遇,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链,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老爷庙口岸全年通关优势,继续加大同蒙古国贸易往来和技术交流,加快哈密工业园综合保税区研究,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实力。
二是扩大开放领域。牢固树立全方位的开放意识,从大视野中审视发展和稳定,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模式和方法,大力度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继续全力推进融合发展,以利益联结、合作共融为纽带,有效整合市域各方资源,逐步形成整体发展优势。创新招商方式,推行精准招商、以商招商、集群招商,力争引进优势产业投资184亿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鼓励装备制造业积极拓展疆内外市场,提高开放的主动性和协调性。
三是优化开放环境。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塑造城市文明形象。在全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疆精神”,唱响“德行哈密”主旋律,树立哈密人自信、开放、文明、诚信的良好形象。加快哈密市电视台维语栏目开播,实施农牧区有线数字广播电视升级改造,讲好哈密故事,传播哈密声音。用五湖四海的胸怀凝聚人才,大胆吸收引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解决好其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落户等多方面问题,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坚持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相结合,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开放、联结、贯通、吸收和整合,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与活力,以文化沟通促进“民心相通”,为深化对外开放奠定人文基础。
四是扎实做好援疆工作。落实第五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有利于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促进稳定为首要任务,突出抓好就业、教育、人才等重点工作,不断深化豫哈全方位合作。重视以民生为主的援疆项目建设,投入援疆资金2.29亿元,实施10项重点援疆项目。加强援疆项目资金管理,严格落实援疆资金使用规定,保证援疆资金安全。积极开展产业援疆,加强与河南省大企业大集团在农副产品深加工、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加重视宣传援疆工作,真诚关心援疆干部,积极主动做好服务保障,为他们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