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2015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为“十二五”画上圆满句号。回首过去的五年,以行政区划重大调整为标志,我们跨入市域新时代;以京福高铁、宁安高铁开通为标志,我们跨入高铁新时代;以荣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等为标志,我们跨入文明建设新时代;以资源型城市转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试点示范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为标志,我们跨入转型发展新时代;以铜加工材产量超过电解铜产量为标志,我们跨入铜业延伸加工新时代。区域发展迎来新格局,转型升级迈上新平台。
五年来,全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GDP总量是“十一五”的2.04倍(含枞阳县,下同)。财政收入总量是“十一五”的2.03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13亿元,是“十一五”的2.9倍。
五年来,转型发展实现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翻两番,规模达650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由12.9%提高到28.8%。市场主体更富活力,民营经济占比由54.8%提高到65.6%。枞阳县连续三年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五年来,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完成改革任务186项,理顺了投融资、招投标和土地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机制,社区“三减一加强”、棚户区改造“房票”安置、警务机制、医联体和教联体等改革举措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对外开放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
五年来,事业发展呈现新气象。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建成区面积由69.2平方公里增加到81.2平方公里,主城区功能品质大幅提升。美丽乡村成为我市新的魅力板块。各项事业持续进步。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平安城市建设摘取国家最高荣誉“长安杯”。
五年来,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050元、10810元。强力推进环境治理修复,全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班子坚持不懈、奋发努力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铜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铜陵发展的省直各部门和海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的开拓奋进,五年的辉煌成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推进铜陵发展,必须坚持把转型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牢记发展是硬道理、转型是硬任务,保持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既毫不动摇地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又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必须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始终围绕主题主线、民计民生、和谐稳定来谋划改革,推动思想解放,理顺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创新创业,不断积蓄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必须坚持把宜居宜业作为不懈追求。突出环山、滨江、湿地特色,坚持“山水林田湖”共生共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打造宜居宜业的山水园林城市。必须坚持把共建共享作为发展原则。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抓好民生工程、完善公共服务、促进公平正义,极大焕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必须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根本保障。以好的作风谋发展、抓落实、树导向,增强干部执行力,以作风建设的新常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与此同时,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在转型发展进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还有一个较长过程;资源环境容量约束加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压力空前;区划调整后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突出,农村发展和扶贫脱贫任务十分繁重。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有色、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主导产品价格连续49个月低位徘徊。实体经济困难增多,少数企业资金链断裂,部分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建设领域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调整新旧矛盾交织,深层次问题水落石出,化解难度不断加大。新开工重大项目减少,投资增长后劲不足。财政增收艰难,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地方债务风险化解任务依然很重。潜在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极少数干部忧患意识、担当意识不强,为官不为、执行力不强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铜陵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国际国内经济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创新引领发展成为时代潮流,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长江经济带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有利于我市改善发展支撑条件,加快产业升级,增创综合发展优势;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变化,极大拓展了城市建设与发展空间,有利于推动南北互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有利于增强我市要素集聚能力,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历经60年的持续奋斗,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大有提高,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加快铜陵发展大有可为。我们必须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奋力把铜陵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我市“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抢占竞争制高点、争当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定位,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走创新转型、绿色转型、文明转型之路,集中力量打好转型升级、环境治理、深化改革、扶贫脱贫攻坚战,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富有实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城市、富有魅力的山水园林城市和富有向心力的人民满意城市。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转型发展走在前列。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到2018年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到2017年提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35%,现代农业特色彰显,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凸显,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创新驱动成为发展主引擎,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继续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建成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县区职能任务更加明晰,形成布局科学、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以上,城乡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方面差距进一步缩小。“多规合一”全面推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山水林田湖”共生共存、共促共进的理念牢固树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持续加大,全社会环境意识持续增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27%,生态城市发展健康指数全国领先,长江铜陵段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能源资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进一步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坚持把文明创建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内核,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提升。就业岗位更加充分,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劳动关系更加和谐。教育、文化、卫生、社保、养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继续保持全省先进行列。
———治理体系趋于完善。着力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平安建设基础更加牢固,法治建设体系更加完善,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确保全市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