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突出“转型发展、协调发展、拥江发展”三大战略。要把握五大重点,即坚持以铜为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港兴市,推进港城一体发展;坚持以绿为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城带乡,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坚持以文化人,汇聚强大精神动力。具体任务是:
(一)建设富有实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全市“调转促”行动计划,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生命力和竞争力,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推进“千百十亿”工程建设,完成技改投资1000亿元以上,力争建成2个千亿元产业、7个百亿元产业和一批10亿元产业,力争铜陵有色跻身世界500强,铜化集团进入全省20强行列。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现代农业功能,着力打造区域最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建设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5个,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服务高效、供给良好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强化园区载体、政策平台、招商体系、资本市场和质量品牌建设,奋力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全国一流的开发区,继续创建国家级试点示范,为产业转型提供强大支撑。
(二)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城市。坚持创新驱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加强政府服务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发展新优势。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0家,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万人。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开展行政体制改革、国企国资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改革试点试验,培育发展新动力。全方位扩大开放开发,着力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合肥都市圈,畅通大开放通道,完善大开放平台,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增添发展新动力。
(三)建设富有魅力的山水园林城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加快建设皖中南中心城市。修编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推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开发江北区域,优化提升江南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推进绿色转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四)建设富有向心力的人民满意城市。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前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全面如期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大对新城区、薄弱领域的投入力度。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健康铜陵建设,贯彻人口均衡发展战略,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超98%。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打造文明和谐社会。完善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深化“平安铜陵”建设,持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三、2016年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推进供给侧改革、全面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的攻坚之年,是铜陵建市六十周年,也是“一江两岸”新铜陵扬帆起航第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系列会议和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精神,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组织实施好“生态建设提升年”、“规划引领突破年”、“精准扶贫和棚改攻坚年”三个年活动,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省政府和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在实际执行中,努力好中求快,好中求优,以优为本,能快则快。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供给侧改革,在稳定经济增长上取得新突破。围绕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认真落实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各项措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淘汰落后产能。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依法处置的办法,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采取一企一策,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落实不良资产处置、财政专项奖补等支持政策,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保持社会稳定。
推进企业降本增效。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特别是垄断性中介服务收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各项成本。进一步规范优化政务服务和中介服务,降低制度交易成本。深化“暖企行动”,每户规上企业确定一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对口联系,建立常态化企业帮扶机制,着力稳定产品有市场、有效益但暂时有困难的企业。整合财政扶持发展专项资金,规范发展三支基金,发挥引导和撬动发展作用。
着力化解房地产库存。落实有利于促进住房消费的各项政策。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出发点,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鼓励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就地购房或长期租房,进一步释放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在棚户区改造、房屋征收过程中,加大货币化安置力度。同时,合理管控增量,把握好土地供应节奏,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
推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坚持促发展与防风险并举,引导金融机构落实企业续贷政策,深化政银担合作,扩大“税易贷”等业务规模,全年力争新增贷款60亿元。加大与资本市场对接力度,努力实现主板上市“破冰”,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新四板”挂牌企业10家左右,力争完成直接融资100亿元。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落实,继续做好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坚决打击非法集资的行为,健全重大风险处置协调机制,维护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聚力重大项目建设,强化落实“四督四保”制度,全年安排亿元以上项目超500个,其中新开工100个、竣工80个,完成投资400亿元。加快推进有色“奥炉”项目建设,争取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整车下线,促进皖能第二台百万千瓦机组、艾默生家电连接器、全威压延铜箔、新能源电池组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对应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领域,制定全市项目谋划、争取工作清单,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做好筛选申报,提高“入围率”。
振兴县域经济和园区经济。出台支持县区经济发展意见,完善分类考核办法,赋予县区更多自主权,激发县区发展动力和活力,实现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发展位次省内前移。实施“园区倍增计划”,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引导园区壮大特色主导产业,落地建设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化等重大项目。推动铜基新材料集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市经开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力争狮子山国家级高新区获批。推进枞阳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促进示范园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显性进展。
(二)聚焦产业集聚,在推动“调转促”上取得新突破
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抓住我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机遇,加快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申报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争取PCB质检中心成为国家级中心。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重点支持铜基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扩大高层次人才股权、分红激励试点,打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培育一批众创空间和专业孵化器。争创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市。
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大力改造传统优势产业。认真实施“千百十亿”工程,启动新一轮技改升级计划,推进“互联网+制造”,建设一批“数字车间”、“智慧工厂”和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资金等要素资源,高水平推进铜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精细化工等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申报省第二批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检验检测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质化转变,引导流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互联网产业。积极参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环天井湖景区争创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浮山景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凤凰山景区、大通古镇风景区争创国家4A级景区,发挥高铁旅游联动效应,打造黄山、九华山重要的中转旅游地。培育文化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