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聚焦扶贫与棚改,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把有限的财力更多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精心实施38项民生工程,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强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按照"三年攻坚脱贫、两年巩固提升"的目标,制定落实扶贫开发"四项清单",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9万人。推进定点扶贫工作,建立领导联系和单位帮扶贫困制度,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工作队定点帮扶。推进市辖区与贫困地区产业层面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激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参与扶贫,汇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大力实施棚改攻坚。坚持滚动推进、持续发力,实施扫把沟地区、东村、狮子山老城区、市一中周边、义安城北等片区棚户区改造,完成搬迁改造6000户以上,实现棚户区改造三年任务大头落地。持续加大回迁安置力度,新安置居民1万户以上,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安置问题。
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水平。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争创国家创业型城市,新增就业2.5万人。落实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出台市县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加大社会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力度,提升"救急难"试点市成效。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加大养老机构建设力度,探索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加快发展。启动建设医养结合型养老中心。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下决心解决群众上好学校难问题。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推动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支持铜陵学院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加强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加快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文化惠民,加大对地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七大类文化项目。做好铜文化、桐城派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举办第十三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办好2016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单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实施名院名医名科战略,支持市"三甲"医院向枞阳辐射,提升皖中南医疗服务中心地位。落实好"全面两孩"政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中央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工程,实现节目信号全域高质量覆盖。加快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公益事业。做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机制。推进网上信访,集中化解信访积案。开展安全生产"铸安"行动,推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全覆盖,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争创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加强引导、妥善应对网络舆情。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气象、地质、地震、防灾减灾工作。启动"七五"普法,推进法治铜陵建设。建设"长安"城市,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把握新常态,建设新铜陵,对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强化"忠诚、干净、担当"意识,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勇担历史使命,顺应群众期待,全面提高施政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