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名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在成都设立内陆自贸区

2016年03月04日 11:43   来源:成都日报   

  继2013年9月设立上海自贸区后,2014年国家又批准天津、广东、福建设立自贸区。目前设立的4个自贸区都位于东部沿海。

  西部地区可否探索设立内陆自贸区?哪个城市可先行一步?着眼国家战略发展,在全面分析了四川成都的功能优势,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多名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建议设立中国(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好地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促进内陆对外开放。

  成都区位和产业优势突出

  作为该提案的第一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杨兴平在提案中详细陈述了在成都设立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优势、战略意义。该提案得到梁伟华、孙朝晖、谢商华等多名全国政协委员的一致赞同。

  “成都区位优势突出。”提案中分析,成都位于欧亚大陆的几何中心,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战略交汇点和国家向西、向南发展的战略支点,是联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枢纽和“西向开放”的战略前沿。作为西部的核心地带,成都是连接华中、西北、西南的天然纽带,也是向西、向南开放的战略高地。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有广阔的市场基础,辐射带动四川及周边省市3亿人以上。在交通区位上,成都不仅是西部航空枢纽,还是西南地区铁路枢纽。

  在产业发展方面,目前成都集聚了英特尔、阿里巴巴西部基地等重点目标企业超过600家,形成了产业优势突出、经济向外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装备优势凸显,成都具备从飞机零部件生产到整机装备,再到发动机维修完整产业链条;在电力设备、钻探钻机、无人机研发和使用等方面也独具优势。同时,成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最活跃的城市,是中西部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此外,成都是除北上广外第四个具备国际直达通信能力的城市、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和国家互联网示范城市,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4G网络商用和村村通光纤的城市。

  政府职能转变正在深入。成都在复制上海等自贸区成功经验落地基础上,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走在西部前列,是全国同类大城市中保留行政审批数量最少的城市之一;建立了与自由贸易区试点要求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实施海关和检验检疫“一次申报、一次检验、一次放行”的监管制度,使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办完全部通关手续。同时,还在积极促进金融创新,率先启动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将为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推动“一带一路”纵深发展

  据了解,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就有10多名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建设中国(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议》。两年过去,委员们关注四川、成都加快对外开放的热情始终如一,因为“设立成都自贸区可以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希望可以在两会的平台上得到更多支持和关注。

  提案中分析,成都处于联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是推进亚欧、亚太互联互通和经贸一体化的战略支点。近年来,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日益加深。2013年4月蓉欧快铁开通以来,带动、辐射作用明显,“成都中国西部欧亚门户地位日益彰显。”因此,委员们认为,设立中国(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可推动“一带一路”纵深发展。同时,实施西部大开发15年来,四川无论是经济增长、发展质量、综合实力、城乡面貌变化等各个方面都成就巨大,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形成了7条铁路、15条高速公路和1条水运航道的23条进出川通道,铁路、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里程居中西部第一。“成都自贸区的设立可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深入发展。”

  2015年,国务院批准9个城市“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成都为唯一西部城市,将在流通创新发展促进机制、市场规制体系、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打好基础。因此,提案中分析,自贸区的设立还可推动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也能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发展。

  针对成都自贸区的实施范围和主要功能,提案也提出明确建议:“以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为基础,以航空枢纽片区、铁路枢纽片区等为依托,将服务贸易等纳入试验区范围。”主要功能定位则建议以“互联网+贸易”为依托,以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协同发展为目标,围绕现代互联互通,打造内陆改革开放合作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区;抓住扩大服务业开放机遇,打造贸易发展转型示范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着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生态区。(记者 华露艳)

  原标题:建议在成都设立内陆自贸试验区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