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港口虽然吞吐量位列全球第一,但仍处于第一代航运中心发展阶段,以生产要素配置、基础航运为主,软实力不足、可持续性弱。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港口企业转型升级迎来巨大发展机遇。那么,港口企业应该如何抓住机遇,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港口吞吐量全球第一,但经济总体仍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港口处于第一代航运中心发展阶段,以生产要素配置、基础航运为主,依然存在软实力不足、可持续性弱、沿海内陆衔接不够、港城互动弱、港口运营模式单一等问题。
□现状 港城互动弱、港口运营模式单一
港口软实力不足
我国港口以货物装卸为主导业务,依赖腹地的外贸实力和本地工业竞争力,港口吞吐量极易随生产制造业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可持续性发展弱。
我国港口与世界航运中心的构成要素相比,在航运服务、金融、法律、保险等产业链条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以上海港为例,虽然集装箱吞吐量位于全球第一,但根据《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16)》上海港在全球十大国际航运中心位列第六。
我国港口还普遍存在竞争无序、建设相对过剩、腹地重叠、货物单一、经济结构同质化、相互合作协调少等问题。2015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前十位中,唐山港、天津港、烟台港、青岛港、日照港的运输产品基本均以煤炭和矿石等大宗物资为主。
沿海与内陆衔接不够
“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了东、西双向开放的格局,但由于港口既有的区位、产业、对外贸易优势,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东部沿海地区仍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阵地,其与内陆地区的衔接将明显不够。
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港口铁水、水水中转比例低,集疏运主要依靠公路,大大限制了腹地范围。例如,天津港67%的大宗散货、98%的集装箱依靠公路运输,铁路运输量严重不足,港口腹地范围狭小,约70%的散货、超过80%的集装箱货源来自京津冀地区,港口对西北部地区带动不足;上海港铁路集装箱集疏运量仅占1%,利用长江转运货物量仅占8%,江海联运优势并未有效发挥,导致上海港90%以上的集装箱货物都集中在长三角地区。美国洛杉矶港铁路集装箱比例高达43%,德国汉堡港也有30%的集装箱依赖铁路运输。再加上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向型交通受限,对外开放度不高,国际贸易量较低,地区发展不均衡。
港口经营业务面窄
目前,我国大部分港口的经营集中在港口相关领域,以货物装卸、物流仓储、造船业为主,经营模式单一,业务面窄,服务对象多以本国本区域为主。而香港和记黄埔在全球拥有29个码头、162个泊位,在我国大陆、香港及全球航运贸易中占比分别为50%、25%和14%。该集团通过建立全球港口经营网络,在集装箱业务上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一带一路”倡议将助推沿海内陆双向开放。这既能提升东部开放水平,又将加快西部开放的步伐,加强互联互通,构建内陆、沿边和沿海地区全面开放格局。其中,发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我国港口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机遇
加快全球运营步伐 促进沿海内陆双向开放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运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目前国际贸易总运量中的2/3以上由海洋运输承担,全球80%以上的经济总量集中于沿海200公里的腹地范围。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海运货物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5%左右,且90%以上的外贸货物通过海运完成。
因此,以全球视野看,“一带一路”倡议将对外促进优势资源资本输出,加快我国港口走出去参与全球重点港口建设运营步伐;以国家视野看,其将促进沿海内陆双向开放,优化城镇化总体格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港口发展向服务型、知识型港口模式转变,进一步提升东部开放水平。
同时,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港口升级发展带来机遇。过去30多年间,我国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用地成本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取得竞争优势。但由于高物流成本、高交易成本、高生产性服务业成本,导致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小,尤其是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高达20%—40%,发达国家仅为9.5%—10%。如今,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城市要优化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构建“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促进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这需要港口进一步发挥国际航运功能,支撑国家对外开放,同时带动中西部内陆地区及港城转型发展。
在此过程中,港口发展要顺应政府市场之间关系的转变。既营造市场经济时代下政府承担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承担负面清单的格局,同时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根据市场需求与供给变动引起价格变动实现资源再分配,形成结构多样的港口发展模式,通过港口间有序竞争,提高港口服务水平。
港口总体布局和功能与国家重大经济产业布局、城镇空间格局有机结合,促进航运中心向服务型、知识型转变,完善集疏运体系,扩大港口经济腹地,发挥港口对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有效支撑。将港口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空间结构三者高度协同、交互融合,城以港兴,港为城兴;剖析产业链条在全球组织、空间集聚等过程中的基本市场经济规律,促进临港产业沿信息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展多元跨界经营。
□出路
港城协同发展 多元跨界经营
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提升航运中心功能,推进港口“走出去”步伐
——推进航运中心向服务型、知识型转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港口发展要把握航运服务产业链,做强港口服务、船舶运输等航运主业,整合航运辅助业,拓展航运衍生服务业,向附加值更高的微笑曲线两端转移;提升国际中转比例,加强国际航运流动,改善航运政策环境,提升吸引力;加快高端运输服务业发展,推进自贸区,拓展航运金融,集聚培育代表全球竞争力水平的高端航运人才。
——推进港口群功能分级,优势互补。统筹国内港口发展,注重沿海港口总体功能分级,与亚太临近港口错位竞争,同时注重港口群内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融入全球航运体系。鼓励港口走出去参与国外重点港口的建设、运营,积极融入全球航运体系,满足我国进出口贸易及能源资源进口需求,排除我国海运通道安全隐患,为国际贸易提供物流支点。
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结合,完善集疏运体系,促进港城联动发展
——完善集疏运体系,推进水水中转、铁水中转。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应充分发挥内河运输、铁路运输对港口集疏运的支撑作用,扩大港口腹地,带动中西部发展。
——“城以港兴,港为城用”。探索创新“港—城”空间有序开放、高效管理模式,依托全球产业链,组织以港口为代表的全球运输网络、全价值链产业分工网络、城市群空间网络,形成港城集聚效应,实现临港产业用地与城市宜居空间和谐发展。利用港口带动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吸引力,促进人才集聚,服务港口及临港产业发展,参与全球航运竞争。
——临港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临港产业仅仅打造制造业集群、扩大港口腹地不足以支撑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港口未来发展应依托集装箱码头和临港加工区,利用港口集散过程中形成的现代物流链,借助现代化理念和信息处理手段,建设物流园区,建立配送功能,构建国际物流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实现金融、商务、设计、资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与港口产业(航运、物流)的网络式交互,拓宽港口的服务领域,提升服务的附加值。推动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环境,支撑高端服务业发展需求。
与市场配置资源结合,推进跨界多元经营
经营上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模式,港口行政管理和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负责开发,经营性基础设施、港口装卸作业和引航、拖带等港口辅助作业由企业经营管理,扩大投融资渠道,引入竞争,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策略,开辟多元经营领域,拓宽港口功能。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利用港口交通服务创造新的应用、新的价值的企业才是未来港口运营商的赢家。贯彻交通、产业、空间三要素协同发展理念,实现基础设施之间的功能互补,构建多元化资本结构,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港口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道路。
□呼吁
把握机遇
合作共赢
招商局港口董事总经理 白景涛
过去港口经济发展模式中创新元素较少,良好的经济环境掩盖了港口企业的创新短板。经济新常态下,港口企业面对回报持续下降的挑战,必须抢抓机遇、依靠新主体、培育新要素、确立新机制,尽快生成发展新动力,通过相互扶持、创新发展,在区域一体化、海外业务拓展及主业综合能力建设三方面谋求共赢增长。具体而言:
在港口区域一体化方面,强化经济地理概念,促使区域港口功能分工和互补;促成协同运作,避免恶性竞争;推动长期系统的优化,最终形成信息智能化基础上港口数据共享与行动统一。
在海外业务方面,国内港口企业应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机遇,顺应全球产能合作与产业转移升级的经贸趋势,实现同行间的强强联手,互赢合作。
在主业综合能力建设方面,从智能化码头建设、沿港口业务链探索上下游的延伸(港口+)、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方案、以及港口综合开发等四大方向入手,聚焦主业综合能力建设的不断创新。
□行动
河北港口集团
首个海外合作项目落户
近日,河北港口集团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正式注册成立印尼秦海港口有限公司,标志着河北港口集团投资的首个境外港口项目——印尼占碑钢铁工业园综合性国际港口项目进入全面实质性推进阶段。
综合性国际港口是印尼占碑省钢铁工业园的配套项目,是河北港口集团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开拓海外市场、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国际化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该项目将在促进中印两国经贸合作、加强双方物资、能源、技术、设备的互联互通以及带动印尼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下一步,河北港口集团将按照印尼政府要求,以印尼秦海港口有限公司为主体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进行全面论证,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张毅)
青岛港
国际友好港达18个
近日,青岛港与马来西亚巴生港签订友好港协议,至此,青岛港国际友好港总数达到18个。
按照协议,两港今后将在港口研究、员工培训、信息交流、技术协助和运输往来、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开展更广泛的互助合作,进一步增进友谊和互信,实现两港的共赢发展。
据悉,巴生港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北部,是马来西亚的最大港口,是远东至欧洲贸易航线的理想停靠港,毗邻自由贸易区,腹地广阔,产业发达,已发展成为区域性的配发中心。(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