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推进师资有序流动 打通教育均衡“任督二脉”

2016年08月31日 15: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李佳赟

  图为山区马岙小学的孩子正通过网络视频与实验小学的师生进行互动教学 宁波市教育局 摄

  中新网宁波8月31日电(记者 李佳赟)晨光熹微,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教师任涌梅就从家中出发,驶上高速,驱车半个多小时到塘溪镇中心小学任教……

  在浙江宁波,这样“走教”的老师还有很多。从以前的“孩子走读”,到现在的“老师走教”,只源于一个朴实的愿望:让孩子在家门口就有好学校。

  2014年起,宁波市全面推开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将农村、薄弱学校作为重点支持目标,规定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交流后服务时间不少于3年。两年来,宁波有2800多名校长教师参加了交流,其中有622名骨干教师。

  短短几年间,原本一所所“不起眼”的农村学校,走上了特色强校之路;一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如今成为村民心目中家门口的优质学校……随着宁波一批批城区名优校长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流动,这些学校逐渐摘掉了基础“薄弱”的帽子。

  用行走力量 打破基层教育“盲点”

  早上6点半,从宁波鄞州邱隘镇的家中出发,经过高速,大概半小时后到达20多公里外的塘溪镇中心小学。从2014年9月1日开始,鄞州区名师、宁波市音乐学科骨干教师任涌梅,从工作了多年的邱隘镇中心小学换到相对偏远的塘溪镇中心小学任教,近两年来,她已经养成了这一作息习惯。

  任涌梅发现,相比原先所在的学校,当时的塘溪镇中心小学音乐教育基础薄弱,不管是硬件条件、教师素养、教学规范还是学生素质,都存在较大差距。

  在交流的两年中,任涌梅不仅带领音乐教师一起备课;亲自上公开示范课,改进听课、评课;指导年轻老师业务,解决年轻老师困惑,还利用自己区名师的效应,邀请专家前来讲座。

  在任涌梅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仅1年多时间,塘溪镇中心小学的音乐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2015年度的鄞州区中小学生音乐素养测试中,该校从原先全区40多所中心级学校的倒数,一跃位列全区第5名。

  任涌梅只是该区三年来校长教师交流559人中的一员,也是宁波市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一个缩影。

  为加快师资流动步伐,两年来,宁波共有2800多名校长教师从原来安营扎寨的“据点”按需流动到区域内的师资薄弱学校,宁波各地也在探索途径让名校名师柔性流动,激活教育均衡一池春水。

  例如,宁波慈溪推出教师轮岗制度,城区五街道所属中小学教师与农村中小学建立“区域教育联盟”、宁波奉化推行名优教师下乡“种教”模式,培育出了一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领头雁”……

  来自奉化市裘村中学的浙江省教坛新秀、宁波市骨干教师、奉化市名师卓立波已在农村学校“种教”近6年。他的“种教”第一站在大堰学校。在上课之余,他带徒6人,传授经验技能,其中一个徒弟董孟雄,在他的悉心培养下,顺利通过了高级职称评审。

  流动一位名师,激活一门学科,培养一批领头雁,这样的“鲶鱼效应”正在宁波阡陌交错的大地上发生着。

  2014年和2015年,宁波市农村学校高级教师的通过率每年在原来基础上提高了5个百分点。优质师资“流”起来,办学活力“醒”过来,一批批“星级”名师的转移流动,正在打通宁波教育资源顺畅流动的任督二脉。

  校长城乡流动 学生不再“游学”

  如果说一名“明星”老师会影响一所学校中一门学科生态的变化,那么一名“明星”校长的“安营扎寨”则可能会盘活一所学校的办学激情,摘掉薄弱学校帽子。

  宁波市象山县爵溪学校是一所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九年一贯制学校,原先学校的办学基础薄弱,本地户籍学生不到该校学生数量的二成。前些年,该校曾一度面临生源流失的问题。

  从象山东陈中学来到爵溪学校任校长后,翁宗元从引进教师,培养教学骨干着手,大刀阔斧开展教学改革,让学校的课程、教学都有了新面貌,教师的各项比赛获奖也都明显增加,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该校。

  “没想到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文化课成绩能够排在全县农村学校第二位,相信孩子在这里也能读出好成绩。”不少家长有了这样的感慨。

  翁宗元告诉记者:“最可喜的是不少本地户籍学生开始回流、插班,这几年来每个年级段都增加了一二十人,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到初中阶段后,回原籍就读的人数比以前有了较大程度的减少。”

  除了象山县打出“高配基层团队”牌,宁波市鄞州区也早在2010年就小范围试点校长教师交流。2011年,周琴飞从鄞州区姜山镇朝阳小学交流到地处农村的茅山小学任校长。

  周琴飞从改变现有的课堂生态出发,在鄞州区小学段率先开始尝试“成全课堂”教学改革,把传统的“教师讲授型教本课堂”,逐步转变为“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显著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

  这些改变,学校师生都看在眼里。于是,“成全课堂”迅速在全校铺开。2016年,茅山小学被评为鄞州区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

  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局长王建平说,让“能干事、会干事”的校长交流到更重要的岗位上任职,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办学活力,推动全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迈向深入。

  让教师动起来,才让学生定下来。诚然,“流动”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扬长补短,一位位校长和老师深入农村的土壤中,用“行走的力量”打破基层教育的“盲点”,使城乡教育齐头并进。

  图为宁波市宁海县骨干教师俞朝晖在辅导代培新教师 宁波市教育局 摄

  探索优化组合模式 激活一池春水

  除了让优质师资力量下沉,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去汩汩活水,宁波也在探寻新的组合模式,更大能级地打通教育资源顺畅流动的任督二脉。

  近年来,“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托管办学”、以城校带乡校、以强校带弱校、以名校带新校等办学模式,在宁波各地得到有力地探索推进,全面提升了薄弱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宁海县就分“1+N接管兼并式”、“1+1契约帮扶式”、“1+N网络共享式”三个阶段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发展之路,通过标准化建设、经费倾斜等举措,打通了城乡校际界限,优质资源和先进管理理念实现共享。

  2012年下半年起,宁海一市初中、越溪初中试行“托管办学”模式,分别托管于城区优质初中——跃龙中学和桃源中学,实行“两校一制”的托管办学模式,以契约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将农村薄弱学校的管理权让渡给城区优质学校。

  5年间,跃龙中学、桃源中学两所学校共有15人次的名师、骨干教师前往托管学校进行帮扶。“与桃源中学结对5年来,学校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学生中考平均总分大幅度提高了,2012年只有335.7分,今年为507.7分!”宁海县越溪中学校长王建伟激动地说。

  除了通过“城乡共同体”、“教育集团化”等模式的“传帮带”,打破校际藩篱、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更离不开宁波政策红利的“催化剂”。

  5年来,宁波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900多亿元,重点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目前,宁波市改造完成8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热水淋浴设施;享受免费营养餐的义务段学生人数达3.4万人;建成数字化校园400多所,100%学校建有校园网,100%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

  除此之外,宁波还积极开设“空中课堂”、“甬上云校”等在线互动学习平台,山村、海岛的学生可以在远程网络教室里,和城里的学生同上一节课;村小的老师可以和名师在线实时互动开展教研活动,共享名师课程、教研等优质教育资源。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的均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段教师、校长交流工作,是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表示,“只有推进教师校长有序流动,才能激活教育均衡一池春水。”

  据悉,为进一步打造优质乡村学校,今年起,宁波将开展为期三年的“帮扶办学提升质量”行动,投入10亿元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工程。与此同时,宁波也将实施为期5年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编制、职评、待遇、专业成长等方面为教师创造有利条件,让乡村学校成为教育发展新的增长极。(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