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合作升级难在哪

2016年12月06日 16:28   来源:国际商报   

  建立自贸区,推动中欧经贸合作升级,这已不仅是中欧高层的共识,也是中欧企业和研究人士的期待。然而这一谈判进程至今仍未启动,究竟难在哪?“如果想成立FTA,中欧之间首先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和差异,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商会(北京办事处)副会长兼代理总经理彼得·布朗克表示,只有加强民间和人文交流,增进企业界和官方的相互了解,才能增进彼此信任,逐步消除建立自贸区的障碍。

  除了文化差异,产业差异也是业界关注的问题。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丝绸部主任于华波表示,中欧之间贸易体量虽然庞大,经贸合作互补性也很强,但发展阶段存在明显差异,导致FTA谈判之后,将给不同产业带来不同影响。比如对于中国而言,自贸区建立后,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机械制造、精密仪器和仪表等产业遇到的冲击将远远大于机遇;在关税减免后,轻纺等领域企业的竞争力将提升;教育、医疗、设计、会计和金融等服务领域将迎来全面深刻的挑战。“挑战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机遇,这要求中欧对各自产业状况有充分的了解,让FTA推动中欧互补合作。”

  制度的差异也是影响中欧经贸合作升级的重要因素。乌利亚律师事务所北京办公室资深律师方德平表示,自贸区的确可以增加经贸合作制度方面的确定性,但在自贸区建成前,需要关注更多制度上的细节,比如在政府采购和国有企业等方面的制度差异,“有些关键细节如果谈不拢,将很可能会影响自贸区谈判的生死成败。”“中欧建立自贸区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困难也非常大,这里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谈,这个过程肯定不轻松,我对中欧自贸区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在所有困难中,普华永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鉴钧最关注当前中欧经贸合作的走向。他表示,欧盟能否在12月11日之后全面彻底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义务,很可能会成为影响中欧经贸合作的一个节点性事件。在这个十字路口,如果走好了很可能大大推动中欧贸易发展,后面的自贸区谈判也就有比较好的基础。

  不过,现实的情况是,中欧经贸互补合作的潜力仍然巨大,中欧企业相互看好对方市场的商机,但是关税太高、贸易救济频繁等障碍制约着合作深化,企业期待中欧建立自贸区来破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要有耐心。”面对建立中欧自贸区的诸多障碍,张鉴钧表示,英国脱欧和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即将上台,释放的信号非常敏感,不确定性也非常多,中欧应当多一些耐心,多接触和了解,逐步推进中欧自贸区的建立。

  本专题撰稿本报记者吴力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