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构建开放“桥头堡” 湖南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

2016年12月26日 14:49   来源:人民网   匡滢 万丽君

  原标题:构建开放“桥头堡” 湖南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

大美王家河

  大美王家河

  人民网长沙12月24日电 12月开始,河流进入枯水期,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南岳阳城陵矶港口一派繁忙的景象。看着江面上穿梭不停的船舶,城陵矶新港区综合部副部长陈兴飞一脸兴奋的告诉记者,“1-11月,城陵矶口岸集装箱吞吐量25.7 万标箱,同比增长了19.6%。”

  拥有167公里长江岸线的岳阳,2014年被湖南省委、省政府定位为“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明确要求将岳阳打造成湖南通江达海的新增长极,这也给岳阳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动力。

  发挥交通枢纽优势 岳阳发展迎来新机遇

  “岳阳南邻长沙,北与长三角对接,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湖南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马俊表示,在“长江经济带”格局中,岳阳应充分发挥交通枢纽战略优势,加快发展以保税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湖南开放型经济的新高地。

  自2012年起,岳阳就开始积极牵头开展“一区一港四口岸”的申报工作。3年内,岳阳综合保税区、汽车整车进口指定口岸、出口退税启运港等6大国家级口岸平台相继告竣,岳阳也迎来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

  为强力打通湖南出海通道,岳阳还不断开辟和优化精品航线,不仅开通城陵矶至上海洋山港直达航线,优化城陵矶至上海外高桥航线,城陵矶港至上海港及沿途主要港口由也每周5班增加到11班。

  依托口岸经济优势,岳阳保持经济社会各项重要指标稳居湖南省前列:2016年前三季度,岳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9%,排全省第一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2%,排全省第二位;GDP增长7.9%,排全省第三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6%,排全省第三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6%,排全省第四位。

  政府提供政策和组织保障 湖南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

  不仅仅是岳阳,整个湖南正依托长江经济带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5年开始,湖南相继印发《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南省贯彻落实国家实施规划》等文件,明确发展目标、思路分工和措施,并将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

  今年3月,湖南省还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常务副省长及三位分管副省长为副组长,21个省直和中央在湘机构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省发改委,为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进行省内规划建设的同时,先后与四川、江苏、浙江、江西、贵州、湖北、上海、重庆等8个省市签订了省际间政府战略合作或专项合作框架协议,就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开展合作。

  除此之外,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湖南与湖北、江西相互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中部增长极,并积极推进省域边界地区的跨省合作,加快建设湘粤(港澳)、湘赣等开放合作试验区。

  2015年以来,湖南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共争取国家六批次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包括122个重点推进项目在内的1184个项目,金额70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约3000亿元。随着重点项目的推进,今年1-9月,以交通、能源、通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湖南投资拉动投资的主力军,共完成投资4813亿元,同比增长24.7%。

  接下来,湖南还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抓好湘江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洞庭湖水环境整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源保护等重点工程。

  在产业方面,则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湖南“1274”行动计划,加快完成新兴产业链发展工程,促进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跨越。同时,全面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铁路、高速公路、航班航线与沿江省市互联互通,全面打通出省通道,继续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强化与长三角的对接合作,提高合作和发展水平。(记者 匡滢 万丽君)

(责任编辑:魏敏)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