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融入参与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

2017年03月17日 14:40   来源:求是   

  2017年03月16日 《求是》2017/6 中共重庆市委中心组

  T中

  核心要点:

  ■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事关全国大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

  ■重庆将继续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更加突出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面重点工作,努力筑牢重庆这道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为重要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协调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引导优势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投资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乡风貌中,让长江三峡文化绵延相传。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16年9月,中央正式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全面部署。重庆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在融入参与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坚持“全国一盘棋”,深刻认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并在视察重庆时明确指出,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央的要求凸显了重庆的战略地位,也赋予重庆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重庆加快发展是重大机遇。融入参与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有利于重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加快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有利于发展壮大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城镇群,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我国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与沿江和周边省市协作水平,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服务国家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建设;有利于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打造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筑牢绿色发展本底,为维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和保护长江母亲河作出贡献。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重庆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新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升了包括重庆在内的广大内陆地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空间,重庆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承担的角色更加重要,这是中央所托。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地区,与中下游省市相比,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少差距,发展不足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这是发展所需。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区县、贫困人口较为集中,亟须通过长江经济带建设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改善民生,这是人民所盼。重庆要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强化机遇意识和担当意识,在服务全局中不断提升自己。

  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事关全国大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重庆建设成为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开展“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快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长江、嘉陵江和乌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两岸森林覆盖率达到49%,大都市中心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至301天。特别在清理江上垃圾、控制和治理沿江污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市累计关闭搬迁256家重污染企业,清理江上垃圾约180万吨,基本完成三峡水库重庆段180多个不规范排污口整治工作,否定不符合环境准入条件的项目环评文件815个,涉及投资资金884.5亿元。

  我们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凡是贯彻落实中央环保决策部署越坚决、越到位的地方和领域,经济社会发展就越健康、越协调;反之,经济社会发展就会不协调、不可持续,付出沉重代价。重庆将继续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更加突出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面重点工作,努力筑牢重庆这道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三、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明确要求,重庆要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紧扣这一目标要求,重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着力推进长江上游干线和骨架支流航道治理,打造现代化港口集群,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步伐加快。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交通运输发展,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江海联运、铁空联运等多式联运,构建起多种运输方式优化布局、相互衔接的交通网络体系。截至2016年底,全市铁路总里程223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2818公里;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到1.8亿吨、450万标箱,外埠中转货物占比43%;江北机场旅客吞吐量3589万人次。

  面向未来,我们将牢牢把握中央赋予重庆的战略定位,不断健全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外联方面,重点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渝新欧铁路大通道、重庆—昆明—东盟铁路大通道和国际航空通道,构建向西直达欧洲、向南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向东直抵太平洋的国际大通道,实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在重庆贯通融合。内畅方面,进一步畅通内部交通联系,完善各功能区域间、城乡间交通网络。互通方面,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推动各类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努力提升综合交通枢纽整体效能。

  四、强化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构建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新发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为重要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形成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汽车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初见成效,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5%,近三年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30%左右。加快建设产业承接示范区,承接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带动引领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下一步,要积极顺应产业变革新趋势,扎实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重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西部创新中心,着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企业创新能力、社会创新活力持续增强。2016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20%,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全国第8位。下一步,我们要着眼科技与经济有效融合,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供给能力。

  五、注重内外联动、合作共赢,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明确要求,重庆要加快完善开放平台,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建设长江经济带,拓展了重庆向东向西开放的空间,激发了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潜力。近年来,重庆着力完善开放平台、通道、通关体系,水陆空三个交通枢纽、三个国家口岸、三个保税区“三个三合一”的开放平台作用逐步发挥;渝新欧国际班列实现双向常态化运行;与22个欧洲国家海关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与全国各口岸实现通关一体化。协调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引导优势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投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与长江流域省市交流合作,加快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促进长江上游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发展。加强川渝、黔渝、滇渝合作,与四川签订工作备忘录,共商共建成渝城市群、成渝经济区;与贵州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加强扶贫开发合作;与云南深化边贸口岸合作;与川滇黔部分地区实现医保异地结算。加强与湖北、上海等长江中下游省市合作,打破行政、市场、贸易等壁垒,共同构建有利于协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重庆将继续深化落实中央要求,把区域合作放在突出位置,以重点项目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在产业承接转移、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市场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加强与沿江和周边省市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促共进、互利共赢。

  六、突出文脉传承,让长江三峡文化绵延相传焕发新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长江流域历史文脉。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三峡库区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邃的中华文化山水精神,巴文化、蜀文化、楚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融合交汇,大量的文物、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镇、古村落等留存其间。保护传承好三峡山水文化资源,既是长江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重大责任。

  我们深刻认识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乡风貌中,让长江三峡文化绵延相传。近年来,重庆持续强化历史文化保护的刚性,增强文物、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村落、古镇等保护力度,坚决防止借改造之名搞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加强文化整理和研究,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弘扬,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乡风貌中,让历史文脉绵延相承。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活态利用,将保护历史文化与发展特色旅游、推进脱贫攻坚等有机结合,积极开展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利用、特色小镇建设等工作。下一步,我们要继续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保护生态、挖掘文化,完善设施、提升服务,进一步保护好长江三峡流域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指示,按照“一个目标”“两点定位”“四个扎实”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与沿江兄弟省市一道,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责任编辑:蔡春玲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