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开始输出治理经验 因为生态抓得紧

2017年06月12日 15:26   来源:中国网   

  6月 5 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贵州来说,这种绿色发展的理念早已照进现实,成为乌蒙大地“气质”更佳、山更绿水更清的“撒手锏”。

  过去 5 年中,多彩贵州逐绿而行,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注重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实现了生态与发展的双赢。回顾贵州绿色发展的路子,就避不开输出的治理经验。

  绿色制度先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一心谋求绿色发展的贵州而言,这个利器就是绿色制度,为保护青山绿水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距贵阳市 20 多公里的红枫湖风景区空气清新温润,在大片松树掩映下,一幢两层的白色小楼矗立在湖边,这里正是全国首家生态保护法庭——清镇市人民法院生态保护法庭。

  2007年,一起环保组织诉造纸厂偷排污水的案子,成为国内第一起进入审判程序、且环保组织诉求得到法院支持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司法力量介入生态领域,无疑为环境保护装上了锋利的“牙齿”。截至去年底,清镇市人民法院生态保护法庭已受理案件 1044 件,结案率超 93% 。

  环保法庭的设立只是第一步。如今,贵州为畅通环境官司的“方便之门”,成立了省高级人民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审判庭、省检察院生态环境保护处和省公安厅生态环境安全保卫总队,率先在省级层面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系。

  与此同时,贵州对经济发展的指挥棒作出了调整,使之以绿色发展为基础对地区发展进行考量。

  2014年,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实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条款是:规定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 GDP 考核,转而增加循环经济产业、清洁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新指标。

  近年来,贵州还实施了“绩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生态损害责任终身追究” 3 项制度,成为地方干部念好生态经的“紧箍咒”。

  流域生态文明体制方面,在赤水河、乌江等流域全面推行河长制、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行政执法和司法联动机制等 12 项制度,累计筹集生态补偿资金 2.5 亿元,有效调动了各方主体履行环境责任的积极性。

  有了制度和平台,更要狠抓落实。近年来,贵州持续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环境保护“六个一律”、环保执法“风暴”等专项行动,形成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

  仅 2016 年全省立案查处各类资源环境违法案件 2263 件,开展联动执法 2500 余人次。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问责机制不断健全。

  多措并举,为绿色兜底。贵州的绿色制度日臻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走在前列,制度的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持久动能。

  打造绿色屏障

  天生丽质难自弃,后天养护同样重要。提升贵州的“颜值”,不仅要护,还要建、还要治、还要改,更要巩固绿色成果,让绿色“底版”更鲜亮。

  2015年,贵州启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造林 916 万亩,力争 2017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54% ;为此,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贵州主要领导带领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上山植树,带动全民“种绿”。

  一心增绿,成果斐然。“十二五”以来完成营造林 2689 万亩 , 治理石漠化 9270 平方公里、水土流失 1.35 万平方公里。 2016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 52% 。

  为让山水更美,贵州一直在自我加压。为此,贵州进一步加大全省城镇、园区和企业等领域环保设施建设力度,治水、净水、洁土。

  围绕“治气”——

  “十二五”期间完成 102 台 1824 万千瓦火电机组脱硫脱硝改造,淘汰燃煤锅炉 1442 台、 2628 蒸吨,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 6.6 万辆;“万家企业”累计节能 483 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 390 万吨标准煤目标任务。

  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 3080 万吨,提前两年、超额超范围完成国家下达的 1450 万吨目标任务。 2016 年去年又化解煤炭过剩产能 2107 万吨、钢铁过剩产能 220 万吨。全省 9 个市(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达 96.6% 。

  围绕“净水”——

  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体系以及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纳污控制等制度,实施草海治理等一批重大工程,县级以上城市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2016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为优, 79 条河流 151 个省控断面中优良率为 94.1% ,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 82.7% ,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 100% 。

  围绕“洁土”——

  实行涉重项目重金属排放总量“等量置换”和“减量置换”, 建设完成标准化渣场 75 个,累计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88 座。

  梵净山上,清新空气洗洗肺;杉木河边,“矿泉水”上好漂流……盛夏,低纬度高海拔的贵州充满“绿色诱惑”。天蓝、地绿、水清、气净,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今已成为贵州最响亮的品牌。

  变绿为金之路

  站在“十二五”“十三五”的交汇处 , 贵州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感受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曾经,有人说贵州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发展不可避免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发展要宁慢勿快;也有人说,贵州为了摆脱贫困,必须加快发展,付出一些生态环境代价在所难免。

  贵州回答: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决不走“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这决定了贵州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环境生态友好型产业。

  后发赶超 , 贵州对战略新兴产业“青睐有加”: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坚守两条底线、实现弯道取直、寻找一片“蓝海”、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截至目前,贵州全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工商注册企业已达 1.7 万家,惠普、 IBM 、高通等 200 多家全球著名企业在黔项目总投资超过 2400 亿元,产业规模总量已超 5000 亿元,年均增长 20% 以上。

  山美水美,用旅游变绿为金。奇山秀水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宜人气候与绿色生态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与人文造化完美结合。贵州全力建设国际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特色文化交流高地。近 5 年,贵州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近 25% ,去年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2016 年全省旅游总人数 5.31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41.2%; 实现旅游总收入 5028 亿元,增长 43.1% 。

  “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大健康医药产业已成为贵州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2015 年以来,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保持在 20% 以上,初步统计, 2016 年上半年增加值达到 455.34 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到 9.2% 。在大健康医药产业舞台上,贵州迈出自信步伐,走向产业前沿。

  推进大健康与大数据、大旅游深度融合,贵州实现了逐绿而行跨越发展,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十二五”期间,贵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 5 年位居全国前列, 2016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 11734.4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5% ;农村贫困人口从 2011 年的 1149 万人减少到 2015 年年底的 493 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 14% ; 2016 年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 875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52% ,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 1000 亿元……

  从生态到经济,近年来,贵州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现在绿色已经成为多彩贵州的主色调,生态文明正在成为贵州大地的主旋律。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