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实施“十三五”规划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争先进位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作风建设为保障,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环境质量和节能减排指标均控制在省上下达目标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市政府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项目支撑,着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理念,认真落实“三重”“三一”要求,坚持续建项目抓进度、新建项目抓开工、储备项目抓前期、招商项目抓落地、所有项目抓投资,充分发挥项目在扩投资、稳增长、调结构、强基础、促发展、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立足产业谋划项目。在继续提升优化原有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立足实际,超前谋划,积极探索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抢抓宝兰高铁开通重大机遇,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把文化旅游作为全市首位产业,紧紧围绕文化、旅游、体育、康体、养生、养老等,着力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大健康产业,规划建设好伏羲文化旅游产业园、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大地湾文化旅游产业园、卦台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力争旅游接待突破4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40亿元。抓住国家和省上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业的政策机遇,谋划发展以飞机维修和培训、无人机生产、航空食品等为重点的航空产业。紧抓我市被确定为全省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机遇,大力发展以钢结构、混凝土预制、木器加工、建筑配件等为主的装配式建筑产业。依托国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重庆太极集团、深圳翰宇药业等,充分发挥我市岐黄药业、成纪药业、天森药业等企业资源优势,建立以连翘、半夏等为主的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中成制药和生物制药,做大做强医药保健产业。加强与浪潮集团等企业的合作,加快建设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一体的智慧城市和信息产业园,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加大力度实施项目。开工建设麦积山游客服务中心、华昌欢乐城、天水大剧院、长城果汁年产10万吨果蔬汁生产线、6913北斗卫星通讯模块生产、海林中科产业升级、华建新材料公司年处理100万吨建筑垃圾等项目。启动实施甘肃(天水)国际陆港基础设施建设、天水机场迁建试验段建设。建成天定高速藉口出口、G310线秦州至武山段、秦州大道、麦积山大道、甘泉至麦积山景区旅游公路、洛门至水帘洞旅游公路、潘集寨至温泉旅游公路,开工建设S25静天高速公路、陇县至榜罗公路秦安至甘谷礼辛段、天水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及站前广场二期、天水南站新增动车组存车配套设施等项目,全力保障天平高速公路天水段建设,积极推进天水绕城高速公路、G310线秦州麦积城区段改线提升工程前期工作。加快重点水利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引洮二期天水配套、城区引洮供水等工程,开工建设曲溪城乡供水项目。
优化环境引进项目。在积极向上汇报争取项目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级各类园区平台,积极引进“补链”“强链”“延链”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完善引进项目、资金、人才等的优惠政策,落实重点招商项目落地定期通报制度,对已签约项目紧盯不放、跟踪衔接,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全面开展“接放管服”突破年活动,切实解决项目审批环节多、资料多、时间长等问题。扎实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强化“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积极主动热情为客商服务,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进一步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强化保障推进项目。完善项目包抓机制,坚持市级领导包抓重大项目制度,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实行“一季度一观摩一评比”,推动项目加快实施。完善投资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积极推广运用PPP模式,紧盯重点推介洽谈的45个项目,主动对接有意向的社会资本,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完善并联审批机制,定期开展重大项目联审联批,推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抓好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生产监管、项目资金审计、廉政风险防控等工作,努力建设优质、安全、放心、满意工程。
二、聚焦精准脱贫攻坚,着力提升“三农”工作水平
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强化“一号工程”意识,切实下足“绣花”功夫,精细精确精微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年减贫10万人以上,武山县、甘谷县脱贫摘帽。
紧盯深度贫困区域抓攻坚。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集中各方面力量,采取超常规措施,啃硬骨头,打攻坚战,下功夫解决好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难中之难问题。紧盯全市3县区、5乡镇、581村深度贫困地区,对照“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坚持因人因户施策,制定每户脱贫计划,认真编制实施方案,摸清致贫原因、找准脱贫路子、谋划致富项目。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全市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形成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促增收。积极落实科技增粮措施,确保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稳定在110万吨以上。发挥产业扶贫关键作用,用足用好省上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贷款和500亿元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以县区为单位加快建立产业发展公司,形成“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业扶贫模式,以此引领扶贫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产业发展要在提高农产品品质、建设冷链物流、促进精深加工、打造特色品牌上下功夫,规划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园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建果品基地10万亩,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0个,输转农村劳动力69万人,力争果品、蔬菜、畜牧产值和劳务收入分别达到108亿元、88亿元、85亿元、145亿元以上。积极推进麦积区、秦安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完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增加更多财产性收入,分享更多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引导支持农民开网店、做微商,打造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推进光伏扶贫、构树扶贫等工程,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补短板。用足用好省上10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贷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改善以及危房改造进度。新修梯田12万亩,新建堤防6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平方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3342公里,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2214户8772人。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建设贫困村幼儿园110所,全面落实国家中职免学费政策,对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为贫困家庭考入高职、本科院校的学生解决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推进健康扶贫,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80个,继续全面落实“三户一孤”人员大病救助保险。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加大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力度,绿化美化乡村环境,切实解决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所在地道路破烂和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
完善工作推进措施强保障。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重,着力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户依靠自身能力脱贫致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严格落实县区党委政府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和各级各部门帮扶责任,扎实落实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退出,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效果真实。认真执行扶贫开发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市财政当年新增财力的10%、县区财政当年新增财力的20%和各级财政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的50%以上用于精准扶贫,继续实施好“双助贷”工程,加大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强化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全面推行“双线排序比对法”,用好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确保精准扶贫不漏一户、不漏一人。重视发挥国家定点帮扶单位和天津市东西部协作帮扶作用,在产业开发、项目资金、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坚决防止和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三、加快工业强市进程,着力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始终把工业作为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培植财源、促进就业、推动发展、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做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齐抓,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大力弘扬“企业家”和“工匠”精神,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为引领,坚持发挥优势和弥补短板双向发力,持续推进“扩量提质”工程,积极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链,提升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等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效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落实我市支持科技创新的28条具体措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生产技术、工艺装备、产品质量、能效环保水平,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困难企业脱困工程,帮助困难企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扶持发展装配式建筑、军民融合、航空维修制造、大健康、文化旅游产品制造等“五大新兴产业”,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天水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建设,引进实施一批装配式钢结构预制件、装配式混凝土预制件、新型建材研发生产等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依托市内军工企业,争取实施一批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等项目,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快速发展。依托中梁空港城、无人机等项目,争取航空维修制造产业基地在我市布局,打造军民一体的多机种航空维修产业基地。实施发展大健康产业行动计划,以药、研、器、健、环保、能源为重点,抓好岐黄中医药产业园、张家川太极阿胶三期等项目,着力构建健康工业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研发生产能力。
促进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一区多园”管理模式,推动开发区扩区增容,加快冀城产业园一期、东柯河工业园建设,支持县区工业园区在壮大主业、基础建设、产城融合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推动岐黄药业、铁路电缆、海辰轴仪、海林轴承等企业出城入园,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全面落实扶持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小升规”“个转企”工作,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企业”500户以上。创新运用资本市场,引导支持华洋电子、长城果汁、华圆科技等条件成熟的企业尽快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