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能否实现顺利开局,直接关系未来五年乌海的发展。我们要精准聚焦市委提出的主攻方向,始终保持勇立潮头的闯劲,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韧劲,始终保持为民造福的干劲,全力以赴狠抓落实,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勇前进。2018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左右和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7500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目标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自治区调控目标以内;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政府债务化解完成年度任务,财政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分别按6%、9%、7.5%掌握,以支撑高质量发展要求。
围绕以上目标,2018年,乌海市将着力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聚焦项目建设,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清单化,狠抓项目推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速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75个,完成投资246亿元。继续实行领导干部包联重点项目责任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科学研判、定期调度,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强化服务保障。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电子证照库,实现数据共享,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缓解企业资金困难。落实援企稳岗、减税降费、增量配电、电力多边交易等政策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精准招商引资。采取专业化集群式招商方式,积极承接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围绕非煤非资源型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领域,引进一批优质项目。做好重点项目论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政策和资金支持。完善园区配套。推进“多规合一”,完善《乌海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统筹推进“一区四园”建设,探索工业园区“园中园”模式,实现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补齐低碳产业园和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短板,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盘活工业用地资源,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和法治办法,多措并举做好长期停产企业土地收储工作,逐步实现“腾笼换鸟”。加大全方位服务企业力度,切实提升园区“软实力”。
(二)聚焦产业转型,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经济转型、动能转换”双轮驱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破除对资源型产业的路径依赖,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围绕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推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编制《乌海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创建军民融合产业化中心,推进氢等离子体煤制乙炔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实施传统产业升级工程。编制《乌海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规划》,以产品创新升级为突破点,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抓住国家“去产能”政策机遇,切实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围绕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加快洪远聚乙烯、东源1,4—丁二醇二期、安泰蒽油加氢等项目建设,促进信诺立兴煤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项目落地。推动华信LNG等项目投产,积极争取蒙西煤制天然气外送通道、鄂尔多斯—安平—沧州输气管道延伸接入乌海。引导精细化工集聚发展,加快卡博特恒业成气相二氧化硅、中瑞化工等项目建设,确保亚东萘系列产品、源宏医药中间体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
实施新兴产业提速工程。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着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推动阿特斯光伏、五凌光伏等项目并网发电,力争东方日升二期、润泰绿色智慧能源多联供项目开工。编制《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开展电动公交车试点,逐步降低燃油、天然气公交车比例。健全新材料产业体系,抓好中国宝武集团炭材料、泰和玻璃纤维等项目建设,确保京运通硅材料项目投产。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推动上海荷福飞行器和智能机器人项目落地,促进陕汽新能源汽车增产扩能,力争中钰镁合金轮毂及板材项目建成。
实施现代服务业提质工程。制定物流业减费增效政策措施,抓好乌海北货场、内蒙古西部智慧物流港、神华煤炭物流中转基地等物流园区建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完成乌海银行增资扩股。推动恒业成有机硅等企业在主板上市,支持企业签约新三板。加大浙商国际商贸城、金裕二期等项目建设力度,提升商贸服务、餐饮住宿、体育休闲、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层次,带动区域消费需求。创新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激活住房等大额消费活力。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加快区块链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改造升级创客空间,着力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信息中心。
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葡萄和葡萄酒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汉森、阳光田宇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打响世界沙漠葡萄酒品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切实保障市民“菜篮子”。依托蒙根花光伏农业园、绿色生态产业园等农业综合体,培育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稳妥推进土地草牧场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土地和草牧场确权颁证工作,促进土地有序流转,适度发展农区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大农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升农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