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鸟类数量呈增加趋势 南沙湿地寻黑脸琵鹭

2018年03月19日 13:36   来源:广州日报   

南沙湿地,鸟儿栖息在树上,遇人不惊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刘幸 通讯员穗林园宣) 5大观鸟胜地鸟类齐聚,黑脸琵鹭栖息广州数量创新高,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尾海雕首现广州……广东省林业厅、国家林业局驻广州专员办、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3月17日在南沙湿地启动广东省暨广州市第三十七届 “爱鸟周”活动。记者获悉,广州市观鸟的主要场所有南沙湿地景区、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流花湖公园、大学城湾咀头湿地公园5地,最近的调查显示,广州鸟类数量与种类呈现上升趋势。

  南沙湿地寻黑脸琵鹭

  今年的“爱鸟周”活动于3月17日上午10时在广州南沙湿地景区拉开序幕,参加启动仪式的主要有热心市民、观鸟爱好者、志愿者等约300人。记者看见,活动现场开展了科普活动体验,游船探秘红树林、寻找黑脸琵鹭,并设置了学习做自然笔记等游戏环节。

  各界最为关心的是能否邂逅正在南沙湿地栖息的黑脸琵鹭。“昨天我还在湿地看见了成群的黑脸琵鹭,你们可以待会儿再去看看,碰碰运气。”南沙湿地的工作人员告诉参观者称。

  泛舟红树林,绿色的树枝上站满了鸟,呈现“黑白两道”的景象:上层是“黑道”,下面是“白道”,游船靠近,“黑白两道”也没有受到惊吓,呈现“一行白鹭上青天”美景,这与记者过去多次在湿地的观感完全不同,难道“黑白两道”要“开片”(打群架)?

  见人疑惑,湿地导游揭开了秘密,原来“黑白两道”的鸟类中,黑色的是鸬鹚,系候鸟;白色的是白鹭,系留鸟。两种鸟类之所以见人不惊,是因为现在湿地的鸟儿正处于繁育阶段,鸟爸爸、鸟妈妈们总要留下一只照看年幼的鸟宝宝,加上湿地近年来没有“鸟类安全事故”,因此鸟儿对光临的人类见怪不怪。

  广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多年监测南沙湿地,至2017年10月共记录到鸟类17目48科18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白尾海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5种,如黑脸琵鹭、白琵鹭、褐翅鸦鹃、普通鵟等;广东省保护动物29种,如大白鹭、白鹭、黄斑苇鳽、黑水鸡、白额燕鸥等;“三有”保护动物142种,如绿翅鸭、黑尾塍鹬、须浮鸥、凤头麦鸡等;列入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3种,即东方白鹳、白尾海雕和小青脚鹬;列入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13种,如白琵鹭、白尾鹞、红隼等;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协定37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协定72种。

  广州鸟类数量呈增加趋势

  近年来,随着广州环境的改善,鸟类的数量呈现增加态势,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共有鸟类251种,分属18目54科,占广东省鸟类总种数的45.80%。他介绍,广州市观鸟的主要场所有南沙湿地景区、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流花湖公园、大学城湾咀头湿地公园。

  春节也是禽流感高峰期,广州已建立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系统,全市设20个观测站点,实施“市—区—镇(街)”三级监测网联动,密切监测我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状况;与华南农业大学禽病实验室开展合作,对候鸟栖息地和市内野生鸟类集中区域进行病毒采样检测600份,均未检出禽流感病毒阳性样本,有效监测了野生动物疫情。

  地点1: 南沙湿地

  2017年10月南沙湿地共记录到鸟类17目48科18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如白尾海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5种,如黑脸琵鹭、白琵鹭、褐翅鸦鹃、普通鵟等。黑脸琵鹭为全球濒危物种,其在南沙湿地2018年1月记录到历史上最多的39只。

  地点2:流花湖公园

  流花湖公园的鹭岛是野生鸟类在城市中的天然庇护场所,长年有夜鹭、白头鹎、小鸊鷉、珠颈斑鸠、绿头鸭、斑嘴鸭等野生鸟类在周边活动。

  地点3:海珠湿地

  海珠湿地植物资源丰富,且位于候鸟迁徙通道,是候鸟南飞的重要停歇地和栖息地。随着海珠湿地环境不断改善、水质逐渐变好,来海珠湿地越冬的候鸟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目前海珠湿地鸟类种类167种,其中包括苍鹭、夜鹭、白鹭等野生鸟类。

  地点4:白云山

  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成为城中野生鸟类的天堂,特别是鸣禽,大家熟知的画眉、白头鹎、红耳鹎、绣眼等随处可见;珠颈斑鸠、山斑鸠等野生鸟类已形成稳定种群,在白云山繁衍生息。

  地点5:大学城湾咀头湿地

  大学城湾咀头湿地公园是广州首个“动物进城”示范点。据近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大学城湾咀头湿地公园内记录有60余种鸟类在此栖息觅食,丰富的湿地生态环境不仅吸引了多种鹭科鸟类,还有鸻鹬类、秧鸡科鸟类前来栖息与繁殖。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