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转改"精神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2018年07月09日 16:25   来源:中安在线   顾继月 张毅璞 檀美玲 许梦宇 李浩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人工智能的“独角兽”,马钢企业的“巨无霸”,青春梦想的“追梦者”,绿色生态的“守护人”……7月2日至6日,“奋斗新时代——长三角改革开放再出发”沪苏浙皖新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走进安徽,开展为期五天的采访活动。

  记者们深入采访皖江八市,从媒体人的视角,用温暖真切的故事,展现了安徽改革开放40年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时代浪潮的波澜壮阔。

  ①创新安徽,立足世界科技前沿

  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安徽地图上的一颗明珠。

  每一次卓越成就,都历经数岁月沧桑,在现代时光洗去烟尘,焕发容光,再展神韵——

  适应速度控制的轻运动走步机、智能纠错评分的克洛斯威钢琴、能听话会打字的智能语音鼠标、双语字幕记录会议的智能会议速记机、互动交流的AI陪护机器人……在“中国声谷”展示厅,酷炫的智能产品让记者们应接不暇。

  不远处,千米之外的科大讯飞同样闻名遐迩。近年来,围绕语音识别、合成等核心技术,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应用全面开花。今年6月1日,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上,科大讯飞与三省一市高院签署《推进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人工智能+法院”深度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法院”在长三角地区的应用。

  “语音识别技术让人工智能产品能说会道。光电识别技术则让我们吃的五谷杂粮不掺杂一丝瑕疵。”在美亚光电,截至目前,该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多年保持国内第一,出口至美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希腊、斯里兰卡、墨西哥、阿根廷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际市场用户好评。

  “安徽加入长三角的这10年,既是长三角地区勇立改革潮头、推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安徽拥抱长三角、实现大发展的十年。”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在接受长三角联合采访团专访时表示,近年来,安徽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方阵,省会合肥是北京之外国家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城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声谷、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落户安徽。

  下一步,安徽将打造长三角创新“高地”,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为基石,以现有的大科学装置为依托,以省实验室、省技术中心为先锋,协同打造G60创新走廊和沪宁杭合科技创新圈,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②转型安徽,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走进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你可以看到比头发丝还细的铜绞线,而该公司合金最细的甚至能达0.01MM,相当于正常人头发的七分之一。

  “这里30%的产品销往长三角,和很多长三角企业都是20多年的合作关系。”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彬介绍,作为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主导单位之一,铜陵精达股份是世界漆包线行业的单打冠军。

  铜陵有色控股集团公司是安徽省最大的千亿企业,铜采掘、铜冶炼装置和技术世界先进,铜加工水平全国领先。近年来,铜陵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级铜产业研发基地和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2017年初,由安庆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兼任新区管委会主任,从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抽调部分工作人员,社会化公开招聘择优录取部分工作人员,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实行聘用管理,安庆“筑梦众创新区”全新上线。

  一年来,在新区管委会的努力下,一个“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总部经济+产业基地”的梯级发展新体系日渐成熟,118家“四新经济”企业和项目拎包入住新区。

  “各种服务和政策减少了我们企业30%的入驻成本,也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安徽易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去年12月入驻以来,员工人数呈两倍增长,业绩呈五倍增长,预计今年收入将突破2000万元。

  元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梁晋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三次创业,看到老家新区招商引资环境好,软硬条件都不错,就立刻下定决心返乡创业。

  “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手去做;工作量大了很多,但却多了闯劲和干劲。”采访中,“筑梦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查盛生如是说。

  如今,园区已接洽企业、项目1000多个,入住企业共计136家,吸引各类人才近1000人,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亿元以上项目13个。累计提供就业岗位和实习岗1500多个,达成就业意向400多个。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一扇窗。当你迷失在路上,能够看见那灯光……”李健的《异乡人》用婉转的曲调勾勒出一群外乡人在大都市车来人往的紧张节奏。

  筑梦新区犹如一盏明灯,给想干事能干事的安徽人以方向。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