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由大变强 成都软件产业追寻更高山顶

2018年08月17日 14:35   来源:四川日报   

  本报记者 蒋君芳 陈碧红

  8月16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在成都开幕。连续举办16届的软洽会不但成为国内规格最高、行业影响力最大的软件行业盛会之一,也见证了成都软件行业的成长。

  “10年前我来成都参加软洽会,当时成都软件企业只有500多家,产值不到1000亿元。而今天,成都的软件产业规模已经突破了3000亿元,其发展历程也成为全国软件产业的一个真实缩影。”大会嘉宾、中钦国际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陈宇红说。

  “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站在了山顶上,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到未来30年,会发现我们依然大有可为。”华为云DevCloud首席规划师汪维敏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参会嘉宾的认同。

  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全球软件产业版图中的成都。成都软件产业如何追寻下一个山顶?在由大变强的路上,成都软件产业该如何有效突破?

  从报告看成都软件产业“长与短”

  第16届软洽会分论坛——新时代软件产业生态50人会议,尝试去回答“软件产业进化方向”这个关键问题。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院长周世杰带来了《成都市软件产业生态圈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成都软件产业在中西部占据了重要地位。去年成都全市软件业务收入2665.0亿元,占全国的4.85%,中西部的30.69%。但也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产业规模和政策扶持力度偏小、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失衡、核心竞争力和资本市场活力不足。

  数据是他的重要论据。目前,成都市软件产业总体规模占全国总量的比例略高于17个城市对全国的平均占比,但低于8个中国软件名城在全国的平均占比,特别是相比北京、深圳、上海、南京等有较大的差距。

  与总量偏小相比,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更加紧迫。报告显示,成都市软件服务总的业务结构呈现为重信息系统应用集成、轻基础软件研发,重研发轻运营、缺核心竞争力,多领域在价值链低端运行。例如,2017年成都市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属于价值链高端)仅占软件业务总收入的2.3%,深圳、广州、杭州的这项比例分别为34.4%、5%和8.4%。

  这份报告受到在场许多嘉宾认可。成都高新区软件企业之一,风际游戏创始人兼CEO张霆就是其中一位,“这份报告客观地讲了成绩,同时也正面回应了很多现实存在的问题。”

  从关键词看成都软件产业进化方向

  成都软件产业如何进化?周世杰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南挖东拓”。而这个词,是建立在他对成都软件产业发展载体的分析上:缺乏超大规模园区载体的建设规划,园区比较分散,不利于体现软件产业集群的优势。

  周世杰认为,成都应该深挖城南已有园区的产业增值点,扩展天府软件园等专业园区的品牌输出与覆盖面,加快各园区的链接集聚;向东拓展新的软件产业,在高新东区新建数倍于现有天府软件园的城东软件园,大力拓展工业软件、医疗健康软件、游戏软件等新兴软件服务业。

  张霆带来的关键词则是“海外开拓”,“在全球的游戏市场,今年上半年中国造的游戏在全球市场下载了15亿次,创造的产值是26亿美金。”他认为,在国内游戏产业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走出去”是成都游戏企业重要的突围之路。张霆认为,研发是不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我们在研发上的投入按每年20%在增长。”

  “不要去追逐一匹骏马,好好经营一片草地,等到来年春天,就会有一群骏马跑来。”西纬科技创始人兼CEO谢边用这样一句话,表达自己对软件人才引进的观点。

  成都市副市长刘烈东介绍,根据该市软件产业发展规划,成都将重点推进IC设计与测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形成七大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软件人才、软件标准化、运用示范四大工程。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