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廊坊市构筑绿色屏障拱卫首都生态安全

2018年11月27日 11:13   来源:河北新闻网   

  小雪时节,天寒水冷。记者在廊坊霸州市西部乡镇采访时看到,冬季植树造林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霸州市林业局局长蔡洪起介绍,今年以来,他们在与河北雄安新区接壤的乡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全力打造与雄安零梯度对接、无差异连贯的生态过渡带,累计种植樱花、海棠等高端树种50万株,面积达到了1万亩。

  坚持“与京津雄生态规划一张图、生态建设一盘棋、生态保护一张网”,高标准做好与京津雄交界区域国土绿化,是近年来廊坊市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全力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一个缩影。“廊坊市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前沿。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拱卫好首都生态安全,是廊坊市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廊坊市委书记冯韶慧说,特殊的区位,赋予廊坊市为京津提供生态保障、建设首都生态护城河的特殊使命。

  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廊坊市充分认识造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北京、天津和雄安新区的顶层设计理念谋篇布局全市造林绿化,以谋划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河北雄安新区周边的绿化规划为重点,把全市总体规划与京津雄、通武廊专项规划搞好对接,突出廊坊地域特色,努力做到“与京津雄生态规划一张图、生态建设一盘棋、生态保护一张网”。

  走进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隔河相望的大厂回族自治县祁各庄镇,今春开建的万亩银杏林令人心旷神怡。林间步道上的落叶一片金黄,笔直修长的树干挺拔向上,行列整齐的树阵一眼望不到边际……来自北京亦庄的李健波,正和家人在黄叶飘飞的银杏林中拍摄。“太漂亮了,非常壮观。我们开车到这里用不了半个小时,挺方便的。”李健波笑着说。

  紧邻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万亩银杏林,涉及大厂西部谭台村、窝坨村等9个村庄。在充分发挥万亩银杏林生态功能的同时,这里还建设了集休闲、餐饮、体验、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银杏主题精品公园,着力打造亲绿、亲水、亲近自然的京东森林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大厂林业局局长艾永利介绍说,这片环京周围规模最大的银杏林,每逢节假日,前来游玩的北京游客络绎不绝。

  在与河北雄安新区接壤的霸州市西部乡镇,今春营造的“千年秀林”已初具规模。在国土绿化中,霸州市实施造林模式精准对接,在与河北雄安新区交界区域全力打造有层次、有特色、有厚度的“千年秀林”。张岗村打造了“千亩海棠”基地,杜岗村建起了“千亩樱花海”,银杏、元宝枫等成方连片的高端树种随处可见。万亩林地的秀美风景,在霸州市和雄安新区之间形成了绿色生态屏障,也为当地群众留住了鸟语花香。

  三河市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连接区和邻京边界重点地区千方百计扩绿增绿,实施通道闭合绿化、特色郊野公园、绿美镇村创建、矿山治理示范等10大工程打造绿化精品;香河县将造林绿化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为绿色生态屏障构筑注入旅游“因子”;毗邻雄安新区的固安县,依托域内“桑园小镇”“明德古镇”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绿美村镇;环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广阳区,全面实施了旧天堂河景观带、采留线两侧提升、十小绿化美化等五大造林绿化亮点工程;永清县建设了高标准生态景观林带,“永清林海”成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周边亮丽的生态风景线……

  眼下,廊坊市冬季造林已全面展开。廊坊市林业局局长马江水告诉我们,以打造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核心区为目标,以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河北雄安新区交界区域为重点,廊坊市全力实施了“一带多廊、百园千村、万亩秀林”植树造林工程,今冬明春共安排造林绿化任务60万亩,力争使全市绿化规模、档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绿色成为廊坊的最美颜色,生态成为廊坊的第一品牌。在造林绿化中,廊坊市找准各方利益的结合点,把政府、公司、群众的长短利益统筹考虑,创新出政府流转土地、返租给公司造林、收益归公司,政府流转土地、公司承包工程、收益归公,公司大户流转土地造林、政府补贴等15种造林机制模式,不栽一棵无主树,不植一片无主林。到年底,廊坊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2%以上,全市300万亩平原森林成为拱卫首都生态安全的天然绿色屏障。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