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重镇绽放青春活力
——柳州“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的背后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谌贻照 通讯员 李 斌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其中柳州市“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成效显著”在此次表扬名单上。
柳州市是靠哪些得力措施成为全国标杆的?这座有着百年工业史的老工业基地,是如何绽放自己青春活力的?
让企业乐享“搬迁红利”
作为一座工业重镇,城市发展需要搬迁一批老企业。该市不是简单地将这些企业关闭拆掉,而是把企业搬迁工业地变成商业用地的大部分增值“红利”返还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这些企业是柳州工业发展的‘种子’,‘种子’不但不能灭掉,还要给他们好的土壤,让他们茁壮成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说。
该市早早出台政策,让搬迁企业享受多项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土地出让净收益金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部分按70%,5000万元至1亿元的部分按65%,超过1亿元的部分按60%,安排资金支持企业搬迁改造。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柳州市政府帮我们把二、三基地的土地征下来,让我们建成四大工艺的生产车间,为我们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整车制造厂奠定了基础。”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宣颖说。
今年,东风柳汽商用车基地搬迁到柳东基地时,柳州市政府每月召开协调会,主要领导亲自坐镇,现场处理遇到的各项问题。如今,东风柳汽乘用车产能从年产20万台提高到50万台,商业车从4万台提高到10万台。
该市通过鼓励企业搬迁,达到了双赢效果。一方面,城市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变身“紫荆花海”的生态城市;另一方面,“退城进园”让企业实现了集群式、集约式发展,上下游产业配套更为合理。
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优化
今年前三季度,柳钢集团利润突破80亿元,为建厂60年来最好。秘诀在于柳钢在降本增效同时,大力推进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贴市场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重点做好品种钢生产,扩大有效供给,提高有效产能。
今年9月和10月,记者两次跟随柳钢质量调研队伍到华东和广东市场回访客户,深切体会到柳钢产品的市场热度。“柳钢产品很俏销,希望柳钢能加大对我们的供货量。”上海钢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福一再请求。
去年,该市的汽车产量达253万辆,接近全国汽车总产量的9%,是全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城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车全是自主品牌。柳州车企不仅在青岛、重庆有制造工厂,还远涉重洋到印尼建厂,散装出口到了南美,技术出口则到了印度、埃及。
“造百姓喜爱的车”是上汽通用五菱的企业理念。该厂靠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创新,一跃成为我国汽车产量最大的单一汽车企业,成就了1800万辆的市场保有量。多个产品位居细分市场销量榜榜首,赢得“神车”美誉。
螺蛳粉,这款在柳州一夜爆红的食品,正是通过供给侧改革,从“现煮堂食”变成袋装食品,并在网上热销。仅用4年时间,就成了日销100万包的“网红”食品。
产城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有新特色、有新思路、有新突破……柳州在产城融合方面走在全区前面!”这是自治区人大代表深入柳州市,实地感受该市产城融合发展后的感言。
2014年12月,成功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试点地区后,该市重点推进柳东新区广西柳州汽车城建设,把新区的功能和产业发展高度融合在一起。
柳东新区围绕汽车制造这一优势产业,构建了整车基地带动、零部件园区联动的汽车全产业链,吸引联合电子、宝钢集团、福耀玻璃、玲珑轮胎等行业龙头扎根兴业,形成10公里的配套半径。
柳东新区优先推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产业带动和城市建设不断聚集人气,避免了城市的“潮汐现象”。2016年9月,柳东新区正式加入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队”。
从全国创新的“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程”,到全区首创的“公共自行车”“水上公交”,再到打造“一流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产城融合使老百姓居住条件、社会保障、教育、就医环境不断改善。该市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近13万人,是广西唯一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城市。
高擎质量振兴大旗的工业柳州,是“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十二五”期间,该市工业对转型升级质量发展的投入累计4067亿元,是“十一五”的4.2倍,通过质量挖潜和技术创新,实现了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的逆势增长。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