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9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打造幸福之城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市委统一部署,今年市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努力建设创新开放绿色幸福的现代化城市,争当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排头兵。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但是,从我市情况看,“五区叠加”的战略机遇没有变,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变。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又要保持战略定力,更要树立必胜信心,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抓建设。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速高于省里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打造创新福州,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开展“项目年”专项行动,抓项目、补链条、强产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中科光芯、京东方柔性显示等项目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芯”强“屏”;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基因检测、分子诊断产业布局,做大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博那德一体化、吉特瑞医用再生材料等项目建设,做大新材料产业;扶持启瀚新能源、雪人股份、金风科技等项目建设,做大新能源产业;推动中铝瑞闽汽车轻量化、东南汽车新能源乘用车等项目落地投产,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知创福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增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50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50家。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建设,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海西创业基地、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载体作用,激发高新区创新活力。
实施数字经济领跑。加快“数字福州”建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37.5%以上。高水平办好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积极创建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加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监测管理,发挥数字福建“两朵云”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推进字节跳动东南营销中心、皮皮虾产品线和京东元洪食品数字经济产业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马尾物联网产业基地,推广应用智能水务商用项目,在窄带物联网共性技术、通信服务等方面实现突破;建设旗山湖“智谷”、永泰人工智能小镇,建成福建省人工智能超算平台二期;筹建比特大陆区块链研究中心,打造区块链经济综合试验区;加快福州软件园扩容和分园建设,推进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持续实施扶持技改策略,落实智能、集成、融合技改项目100个,完成技改投资750亿元、增长15%。持续实施扶持上市策略,发挥上市引导基金作用,推动10家以上企业进入上市程序。持续实施品牌强市策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企、名牌。持续实施建链、强链、补链工程,加快缘泰化工新材料、中景聚丙烯等项目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并购优质企业、营销渠道、关键设备,延伸补齐产业链。加大低效工业用地处置力度,力促腾笼换鸟、产业集聚,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推进市属国有企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设立国有企业产业发展基金,组建市商贸集团和建工集团。开展人才聚榕提质行动,办好“榕博汇”,促进高校毕业生在榕就业创业。
推动第三产业跃升。开展“三产年”专项行动,培育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营利性服务业企业、批发销售中心、工业企业供应链等新增长点,力争三产增加值增长10.2%。培育网络批发零售、行业性定价结算等公共平台,促进大平台、大市场、大流通融合发展。做强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等高端总部集聚区,新培育企业总部50家以上。做活东街口、苏万宝、浦上等一、二线商圈,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中国新零售之都。推进全国首批供应链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打造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创建国家级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新增制造业主辅分离企业20家以上。发展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壮大海西现代金融中心区。发挥上市企业纾困基金作用,防控涉众型金融风险,打好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完成鼓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改造提升,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办好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发展设施农业,实施现代种业工程,新增设施农业2500亩以上。发展休闲农业,建成市级休闲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5条以上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发展品牌农业,新增2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1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鉴江现代渔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培育30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发展远洋渔业,拓展境外养殖、深海养殖,申报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持续办好渔业周·渔博会。
(二)打造开放福州,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动力。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和“一带一路”战略,汇集更多资源,推动我市新一轮发展。
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开展“招商年”专项行动,持续实施“回归工程”,强化产业链招商、技改招商、服务业招商,试点产业基金招商,推动福南宁区域协同招商合作。发挥福州新区先行先试功能,在三区融合、金融创新、区域综合开发、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提高开放开发水平。办好海丝博览会暨第二十一届海交会、第六届丝路国际电影节、第五届海丝国际旅游节等活动,抓好中日“一带一路”合作国际示范区筹备工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深化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建设。落实68条惠及台胞的具体措施,办好第七届海青节,加强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快复建台湾会馆,推动马尾琅岐对台客运码头投入运营,促进榕马率先融合发展,为夯实和平统一基础多作示范、多作贡献。组织侨情普查,加强华人华侨新生代工作,强化与港澳在金融、物流、文化创意及青少年等领域的交流。发挥省会城市在闽东北协同发展中的带动服务作用,深化泛珠三角、闽浙赣皖区域协作,继续抓好与渭南、延安、吉安对口合作。
建设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新高地。注重“首创性”探索,先行先试50项改革创新措施。鼓励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设立海外仓,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等新型业态,力争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引进大型龙头车企,做大青口汽车城和银河国际汽车园,打造东南区域进口汽车集散中心。持续发布金融创新案例,推动海峡基金业综合服务平台落地,探索区块链金融服务创新。落实新版负面清单,争取国家惠台政策在自贸区率先落地实施,建立双向投资综合服务体系。推进中国·印尼“两国双园”建设。力争开通中欧(福州)班列,积极参与“丝路海运”。
深化“海上福州”建设。推进江阴港6—9号泊位、可门港6—7号泊位、松下港12—13号泊位建设,完善提升江阴港集装箱码头、罗源湾散货码头,加快福州港口后方铁路通道前期工作,鼓励航运企业增开国际航线,建设大宗商品、整车进口等仓储集散中心,推动福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打造国际深水大港。加快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罗源湾南岸临港产业基地、罗源湾北岸冶金产业基地、松下港粮油肉类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做大蓝色经济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发展临港产业。优化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造“海洋牧场”,建设“智慧海洋”,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治理海漂垃圾,推广生态岛礁工程,合理开发海岛资源,保护修复海洋生态。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机构改革,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政务信息整合共享,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一趟不用跑”事项达35%以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水利、交通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压缩到90个工作日以内,降低诉讼“执行合同”的时间和成本,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模式,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降低口岸收费。加大“首台套”等惠企政策落实力度,完善“一企一议”协调服务机制,常态化为企业排忧解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扩大“信用+”运用范围,强化失信行为惩戒。落实国家统计制度改革,做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落实好36条民营企业扶持措施,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实质性减轻企业负担。加大融资增信支持,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畅通民营企业困难诉求渠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制。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