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4月8日电题:从“产业飞地”到“科创飞地”,长三角唱响“美美与共”新乐章
新华社记者姚玉洁、龚雯、俞菀
素有“接轨上海第一站”之称的嘉善,近日宣布在上海建立嘉善国际创新中心,鼓励本地高科技企业入驻设立研发中心,形成“前台在上海、后台在嘉善”的沪善协同创新模式。从上海到江浙设立“产业飞地”,到如今周边城市到上海设立“科创飞地”,这一来一回成为长三角结构升级、动能转换的最直观体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协同和利益分享新机制,也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谱出新乐章。
从“产业飞地”到“科创飞地”
嘉善,隶属浙江省嘉兴市,从上海西郊开车前往只需40多分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嘉善与上海密不可分,形成了“13579”现象:10%的嘉善人在上海工作、学习或生活;30%以上的工业产品为上海配套;50%的农产品供应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外资和县外投资直接或受上海的影响而进入。
“这是多年来借上海之力发展的成果,如今,我们想在此基础上到上海再开‘一扇窗’。”嘉善县科技局副局长张润纯说。
位于上海虹桥商务区的嘉善国际创新中心总面积1.7万平方米,与国家会展中心临街对望。目前已有多个国内外优质机构和项目签约入驻,预计今年六月份将正式启动。
张润纯表示,这是一次新的探索,一方面鼓励嘉善本地具有科技含量和规模的企业入驻,设立“飞地”研发中心,利用上海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集聚优势,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吸引上海或海外优质创业项目入驻孵化,成熟后转移到嘉善进行产业化发展。
过去,上海向外省市开辟“产业飞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度推进,一些经济实力强且有研发需求的城市主动到“寸土寸金”的上海寻找“飞地”,开启“双向模式”。
去年11月,上海市嘉定区和浙江省温州市联合宣布,双方将在嘉定共同设立“科技创新(研发)园”,在温州共同设立“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嘉定工业区温州园)”,将上海的科创资源与温州的先进制造业优势无缝对接。创新的“飞地经济”合作机制,能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完善发展成果分享机制,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作出新贡献。
科创点燃都市圈“新引擎”
嘉兴拥有“三纵三横三连”的高速公路网紧密连接长三角各地,乘坐高铁到上海虹桥枢纽只需要27分钟。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给嘉兴带来了深度融入长三角的先机,更点燃了协同科创的 “新引擎”。
“长三角要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嘉兴市委书记张兵说,G60科创走廊像一条纽带,促进科创资源在长三角自由流动。嘉兴将抢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积极参与建设长三角创新共同体。
与上世纪80年代上海“星期日工程师”不一样,如今很多科技人才是在嘉兴工作,周末回上海,或白天到嘉兴上班晚上回上海。
“我们的研发团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在嘉兴产业化,一是看中这里的位置很便利,每天园区还有通勤班车往返上海,二是嘉兴有很多政策支持,减少初创企业的后顾之忧。”浙江朗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磊说,自2015年首条车辆尾气传感器自动化生产线正式投产,填补了我国尾气传感技术的短板,目前已经与国内外多家汽车厂商进行批量供应,打破了德国、日本企业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
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出嘉兴当前经济量质并举的面貌:2018年嘉兴规模以上工业的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1.3%,在浙江省排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52.4%和39.7%;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2%,居全省第二。
“一网通办”、创新券互认,科创要素更自由奔腾
近日,地处沪苏浙三地交界的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三地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局)达成共识,将统一证照跨区域通办,初步实现长三角统一准入、统一审批,成为长三角打破区域行政壁垒、促进市场流通的又一探索。
自去年9月底全国首批异地办理证照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区)诞生以来,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为企业群众提供信息推送服务超过82000次,提供异地咨询服务超过2000次,提供异地证照办理服务超过400次,在打破行政区划、提升办事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吴江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赵小华表示,“一网通办”是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推动异地投资便利化,同时也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区域内政务服务一体化的创新之举。期待未来“一网通办”扩围到长三角更多城市,并从企业“通办”到个人服务事项“通办”。
“3年来,已有超过3万家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市场主体到松江注册投资发展。2018年,九城(区)实现了首批1796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和创新券互认互通。”上海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今年将深化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推动科创要素自由流动。同时在跨区域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产学研深度一体化联动、产业园区双向“飞地”经营等方面积极探索、突破攻坚。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