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围绕全年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高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持续增强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推动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900亿元。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推进重点科技创新项目100个以上、重点产品创新项目100个以上、国省科技计划立项100个以上。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转化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实施“双创”推进专项行动,争创国家级功率半导体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孵化器面积20万平方米。全面落实人才新政“30条”,着力为创新人才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就学、职称评定等提供全方位服务,引进科技创新人才200名,让优秀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出彩,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着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打造中国动力谷为重点,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深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全面对接省“五个100”计划,实施“五个一批”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确保产业投资超过1000亿元。推进产业集群化,提升产业链水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加快三一智慧钢铁城和能源装备园、株齿新能源动力总成、碲化镉发电玻璃、IGBT二期、两机重大专项、株洲信息港、绿地滨江科创园、华录数据湖、应急安全谷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造轨道交通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航空、汽车、电子信息、包装、玻璃等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智能化,实施“四新”经济培育工程,开展工业互联网赋能行动,在人工智能、区块链、5G、大数据等领域加快一批技术应用,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培育新的增长点。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50个以上,加快5G商用步伐,实施城市千兆宽带入户示范,推动移动网络扩容升级。推进产业品牌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申报和推进硬质合金、服饰、新能源汽车、电瓷电器等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进产业绿色化,加快建成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推动陶瓷、服饰、烟花等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大唐华银株洲电厂关停搬迁,加快渌口区百万煤电项目建设,实施一批国省绿色制造体系项目,创建一批绿色工厂。推进产业融合化,实施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重大示范项目,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计划,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共享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做优做特商贸服务、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围绕构建综合物流体系,加快推进中特物流、绿地供应链、铜塘湾港区、无车承运人平台等项目建设。围绕建设湖南省金融次中心,鼓励金融创新,壮大资本市场,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对在境内外新上市企业奖励1000万元。围绕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以红色游、工业游、生态游、休闲游为重点,推进云阳山、酒埠江、云峰湖等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醴陵市、炎陵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湘赣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实现旅游总收入和总人次增长10%以上,让美丽株洲迎客天下。推动服务业与消费升级互促共进,大力发展小店经济和夜间经济,规划建设神农城、钟鼓岭等一批人气旺、带动强、有文化底蕴的特色街区、夜生活街区。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作用,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改造提质一批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和商贸综合体,加强消费环境安全和维权体系建设,积极创建“放心消费”城市。
加快提升园区实力。出台园区“135”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推动园区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园区工业集中度提高到80%。推动承载能力升级。推进调规扩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力度,推广“以村为主”征拆模式,深入开展“点对点”征拆和征拆清零行动,落实“按图索地”机制,园区动态储备土地3000亩以上,建成标准厂房160万平方米以上。推动体制机制升级。探索园区投融资新模式,加快园区产业公司转型、财政体制改革和绩效薪酬、亩均效益评价等制度创新,进一步理顺高新区、经开区运行管理机制,支持醴陵经开区、株洲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推动产业生态升级。完善产业配套和服务体系,全年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35个、新开工120个、新竣工100个。推动园区环境升级。做好审批事项的下放承接工作,落实园区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拿地即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让“园内事园内办”。加强园区干部队伍建设,选用一批专业人士进入园区决策层和管理层。
(二)高质量打赢三大攻坚战
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持续压实工作责任,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与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防松懈、防滑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风险防范,开展突出问题整改“回头看”,补齐工作短板,提高脱贫成效,确保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深入开展消费扶贫、社会扶贫、分类帮扶、星级创建活动,打造工作亮点。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开展“四战两行动”,全面完成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开展“回头看”“后督察”专项行动。大力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快推进渌水省级样板河建设。完成建宁港等18个黑臭水体整治,城市建成区消除比例达90%以上。实施建宁港金山污水处理厂等58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控排、控尘、控烧、控煤、控车等措施,确保空气优良率80%以上。开展清水湖等7个片区土壤治理,推进中盐株化等27家企业污染场地治理修复。
筑牢风险防控底线。加强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落实“151”债务化解工作机制,加快市属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确保隐性债务不新增、债务风险“不爆雷”、“三保”支出不断链。通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债务平滑、资源配置等措施,支持县市区做好化债工作。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培育稳定财源,增强偿债能力。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及时有效处置各类金融风险。
(三)高质量深化改革开放
持续加大改革力度。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助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市属国有企业信用等级,打造全国区域一体化企业征信先行实验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全国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投贷保补”融资机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不超过1.5%,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向民营和小微企业。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任务,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房地一体确权颁证。全面做好全国两型试验区收官验收工作。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为企业减负、赋能,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壁垒。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改革。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着力解决执行难等问题,营造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法治环境。深入开展温暖企业行动,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商会和重点企业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工、融资和物流成本,整治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为企业带来更多真金白银的实惠。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认真落实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和惠台政策,推动外商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加快建设“一带一部”开放发展先行区。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积极引进高端企业、技术和人才,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超过200个。加快培育开放主体,继续推进“破零倍增”,全年新增实绩出口企业100家。积极拓展开放市场,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中欧株洲国际货运班列、株洲至深圳港海铁联运班列运营能力。办好轨道交通、陶瓷、服饰等品牌节会,参与“湘品出湘”“湘品出境”,推动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走出去,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5%。不断优化开放平台,申报建设国家二手车出口业务试点城市,完善保税物流中心基础设施与服务功能,加快清水塘口岸经济区、铁路物流等项目建设,构建高质量开放发展产业体系。
(四)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验收为抓手,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幸福区。全面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加快落实第二届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联席会确定的6个方面30项工作。推进长株新城、渝长厦支线、长株磁浮、长沙地铁3号线南延株洲等项目前期,完成云龙大道快速化改造,推动湘江风光带北接湘潭、南延渌口,启动全国区域性物流枢纽工程建设,积极融入长株潭“半小时经济圈”。持续实施“224”工程,推动人才、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优化沪昆高速、莲易高速、东城大道两侧产业布局,加快渌口融城步伐,推进攸县撤县设市工作,打造株醴都市圈和醴炎县域经济走廊。加大新城新区开发建设力度,以“一桥一塘六路”为重点推进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建设,以打造教育生态城为重点推动武广片区价值提升,以“四横六纵”路网建设为重点推动天易科技城开发,以深化军民融合为重点推动航空城建设。统筹推进云龙产业新城、滨江产业新城、枫溪生态新城、南洲生态新城等片区开发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打造五彩陶瓷小镇、白兔潭烟花小镇、皇图岭特色农业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小镇。
加快城镇有机更新。强化城市“精明增长”理念,继续实施“五大行动”,完善“五张网”建设,推进城市“双修”。做好株福高铁、茶界高速前期,争取长株潭东外环线、株潭南绕城高速、吉邵高速、上栗至醴陵高速等纳入国省规划。启动醴娄高速、长株攸高速、金城大道建设,加快火车站改扩建、综合客运枢纽、铁东路北段、智能轨道系统等项目建设,推动醴茶铁路电气化改造、莲易大道和伏波大道提质改造,完成响石广场改扩建。建成北环C段、D段,实现城市中环贯通。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构建长效管理调控机制,稳定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大力推广装配式和绿色建筑,大幅提升装配式建筑在城区新建建筑中的占比。继续推进田心、董家塅、三三一等老工业片区、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加快清水塘和云龙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对老旧居民区家庭餐厨油烟设施实施净化治理。年内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300台以上,建立电梯应急救援平台。推进无物业管理小区业主自治300个,搭建物业监管平台,限价小区物业费、停车费。大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快“十大公园十大湖、一江八港六走廊”建设,建成星月湖、清水湖、明照湖以及金盆岭等公园,打造“显山、露水、透绿”的生态园林城市景观。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以绣花功夫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品质品牌。重点抓好交通治堵、环境治脏、市容治乱、服务治差、占地治违。下沉执法力量,完善考核机制,健全城市网格化治理体系。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健全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衔接机制,升级改造数字城管。加快推动“厕所革命”由城区向全域、由公厕向户厕拓展延伸。在全市公共机构、新建居民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加快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建设,启动餐厨项目二期建设。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做好全国规范户外广告设施管理试点城市验收。推进市政管养体制改革,提升专业化精细化养护水平。全面完成公园体制改革,提高公园监管水平和服务质量。深入推进“双十文明行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确保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五)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开展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全面开展农田抛荒治理,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20万亩以上。扎实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一批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确保稳产稳价保供。大力培育炎陵黄桃、茶陵红茶、攸县香干、醴陵油茶、白关丝瓜等区域公用品牌。实施科技兴农、质量强农行动,新增“三品一标”60个,建设质量安全追溯点10个。围绕“一县一特”布局,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争取认定省级特色产业园4个,打造农业标准化基地20个。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拓展农产品加工链条,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休闲康养深度融合。加强农民培训,壮大经营主体,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20家,评选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0个、市级示范合作社50家。发展“数字+农业”,搭建农村电商平台,“点”开销路。创新农业救灾机制,推动实施巨灾保险。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推动S105云龙楠山铺至醴陵塘坊段、G356茶陵浣溪至太英段等国省干线建设。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危桥改造10座、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00公里。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防洪排涝薄弱环节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堤坝管养专项整治。除险加固小型水库59座,实施中小河流及主要支流治理项目8个,全面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推进川湘赣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设,建成衡炎天然气长输管道。推进“三网融合”,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光纤宽带网络、4G网络全覆盖,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以治垃圾、治污水、治厕所、治村容村貌、治陋习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全域整治示范项目。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建成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2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推进“三清一改”,深入整治“四类房”。推进农业生态保护和治理,稳步降低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率,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完成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4万亩、休耕7万亩以及结构调整18.82万亩。建成一批美丽乡镇、美丽乡村。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整治大操大办不良风气。启动“雪亮乡村”建设,全面落实“一村一辅警”,严厉打击村霸,打造平安乡村。
(责任编辑: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