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7日 庄兆林)

2020年03月10日 16:16   来源:徐州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20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7日在徐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庄兆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徐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新中国70华诞的大庆之年,也是我们负重奋进、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统筹做好各方面工作,重抓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取得了一批开创性、突破性的攻坚成果,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23项工作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较好完成了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全力落实“六稳”举措,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势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下同)7100亿元左右、增长6%左右;认真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同步提升财税质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68.3亿元、下降11%,同口径增长4.6%。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保持稳步回升态势。进出口增长15%,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增幅居全省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改善。工业和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分别达5041亿元、8073亿元,增长15.4%和12.4%。工业用电量增长4.4%,增幅居全省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3%,产值增长8.2%,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增加到39.9%,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12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100亿元、5745亿元,增长14%和18%,增幅居全省前列。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实施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103.9亿元,推行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32项99条具体举措,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新增企业主体5.16万户。分梯度抓好企业培育,新增“四上”企业89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8家。服务外包合同额、执行额分别增长32%和23%。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不懈调结构促转型,推动产业发展迈上中高端,以优异成绩跻身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加大。制定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发展意见及专项扶持政策,新兴产业发展立起了“四梁八柱”,产值增长8.9%,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38%。扎实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8.5%、增加值增长6%左右,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500亿元。传统产业改造有序实施。四大行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设备改造和布局优化顺利推进,钢铁、焦化、水泥产能置换和兼并重组实现根本性突破,落后热电机组关停改燃有序推进,中新钢铁二期等三个总投资250亿元的重组转型项目开工建设。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全面启动,关停淘汰落后低效企业48家。产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认真落实“六项制度”,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项目分别达到705个、607个和482个,产业项目“765计划”基本完成。205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148.1亿元、增长16.3%,5000万元及以上在库项目1149个,较上年增加285个。创新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四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新获批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大力度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入选省人才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出台大学生、高技能人才引进和返乡人员创业扶持政策,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园运营,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邳州、新沂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徐州高新区获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

  (三)城乡发展协调并进。扎实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速形成。中心城市功能大幅增强。高质量编制金融服务中心、大郭庄片区、北部生态新城规划,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运营,迎宾大道高架建成通车,徐宿淮盐铁路开通运行,高铁站东站房投入使用,徐连高铁建设进展顺利。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开工建设,大龙湖国际会议中心主体封顶,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稳步推进。实施棚户区改造1700万平方米,60个棚改遗留项目全部拆除,实现节约建设成本、盘活土地资源、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一举多得”。成功举办首届城市绿色发展国际论坛,向全球发布生态修复“徐州标准”,入围全国首批“无废城市”试点,高分通过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申办专家评审,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出台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淮海经济区10市产业协同发展、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15个专题合作协议签署施行,徐宿快速通道正式通车,徐宿、徐萧、贾汪至台儿庄等跨省毗邻公交开通运行,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启动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五县(市)和铜山、贾汪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提高到70%,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增长20.5%,增速快于全市5.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占全市比重提升1.6个百分点。沛县、贾汪区分别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铜山区、邳州市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新沂市获批省生态园林城市,丰县、睢宁县顺利达到省级贫困县“摘帽”标准。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启动“三乡工程”,努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汇聚。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19个农业产业集群建设进展顺利,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2家,新挂牌蔬菜外延基地7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新改建农村公路1346公里、桥梁169座,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应收尽收,村级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提高到46%,新建改造农村水冲公厕1076座、户厕6.68万户,创建美丽宜居乡村228个。“马庄经验”全面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域推进。62.78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269个省定市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标,5626户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全部竣工,完成省定2.5万户农户居住条件改善任务,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啃硬骨头的担当深化改革,以抢抓机遇的作为扩大开放,以勇争一流的追求优化环境,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整体活力日趋增强。改革攻坚取得新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113项补短板工程顺利实施。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市级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改革基本到位。五大国有企业集团完成重组整合,徐工混改有序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一网通办”“一窗分类综合受理”进展有序,数字化多图联审全面推开。市区3家农商行风险化解和改革重组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双向开放打开新局面。淮海国际陆港核心区规划上报省政府审批,铁路货运中心一期项目开工建设。徐州号中欧班列开行总量提升至全国第9位,徐州综保区业务快速增长,双楼内河港海关监管平台全面运营,观音机场客运量突破300万人次,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电商示范基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营商环境实现新提升。开展“提升年”各项工作,“八大专项行动”和“五查五整治”深入推进。建立健全“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工作机制,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实现企业诉求兜底受理。全面建立市县镇三级包挂服务企业机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信贷172亿元,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偿还民营中小企业欠款6.29亿元。开展营商环境专项巡察,解决突出问题835个。

  (五)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追求,持续推进幸福徐州“大家庭”建设,再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200元、19800元,增长7.8%和9.1%,农民收入增幅位居全省前列。46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1.25万人,发放稳岗补贴8600万元、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1.4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5%。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分别实现“十五连调”和“八连调”,城乡低保标准普涨到610元。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初步形成,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全域覆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战果,全市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入选“中国最安全城市”。市县领导带头包案纾解民忧,大龙湖街道安置小区、状元楼产权证办理等262件信访积案得到彻底解决。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生态环境整体向好。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面落实扬尘管控,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面清零,市区优良天数216天,PM2.5浓度降至56μg/m3、同比下降5.1%。不断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创新实施“河长+检察长”治河护河,9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正式开工,丁万河、潘安湖入选省首批生态样板河湖,大沙河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建设名单。重金属减排专项整治全面开展,重点地块治理修复有序推进。公共服务明显优化。大力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新改扩建中小学44所、幼儿园55所,招聘教师7871名。徐州一中新校区竣工验收,江苏师大科文学院一期建成使用,五大区域职教集团加快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成立医疗事业集团,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建成运营,北区股份制医院即将投用,新增省级示范村卫生室262个。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全面启动,实现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门诊刷卡直接结算。深入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两项改革试点,新改扩建100个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国际马拉松赛、“丝路汉风”国际武术大赛成功举办。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全市武装工作迈出新步伐。人防、民族宗教、档案、外事、侨务、台湾事务、统计、审计、气象、青少年、妇女儿童、广播电视、机关事务管理等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在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政府自身建设也取得了新进展。一年来,我们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重大契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检视问题不足,即知即改尽心落实,深入推进学习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特别是自觉接受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下大气力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下发的文件均下降30%以上,承办的351件人大代表建议、374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高质量办结,政府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化,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

  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定向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真抓实干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驻徐部队官兵,向关心支持徐州建设的各界人士和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发展还面临不少短板和问题: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还不充分,工业占比不高、层次较低、结构偏重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新旧动能转换不快,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乡村振兴仍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约束性指标完成不够理想,大气污染治理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群众收入依然不高,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民生改善与群众期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安全稳定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一些干部工作作风不实、担当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营商环境还不尽如人意,政府自身建设任重道远。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得力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