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及市委七届五次、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全会决策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把握重大机遇,大力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战略部署,紧扣“旅游兴市、产业强市”发展主线和“文旅发展年”经济工作主题,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冲刺2000亿元经济总量,经济增速走在全省七个区域中心城市前列总目标,围绕承办2020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这件大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
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文,让乐山文化旅游“叫好又叫座”,力争游客接待量达到7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00亿元。
提升做响文旅品牌。精心打造标志性品牌,推出传世精品,注重示范引领。擦亮世界遗产金字招牌,科学规划峨眉山、乐山大佛、东风堰三大世界级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促进遗产文化、佛教文化、武术文化、灌溉文化等融合发展,抓好峨眉山旅游通道、峨眉山博物馆改造提升、凤洲岛旅游开发、张沟片区综合开发、乐山大佛景区南游客中心等项目,筹建峨眉武院,支持东风堰·千佛岩创建4A级景区,推动核心景区扩容提质,打造“大峨眉”“大灌区”知名文旅精品,让世界级“一流资源”变成更多“一流产品”。擦亮会展品牌,聚力办好2020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申办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配套办好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峨眉山音乐节、峨眉国际武术节等节会赛事,务实办好第五届茶博会、第三届药博会等专业展会。擦亮全域旅游品牌,支持区县对标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天府旅游名县和全省文旅特色小镇,抓好大渡河风景道、嘉峨茶谷、世界茉莉博览园等项目,推进黑竹沟、大峡谷、竹海、嘉阳·桫椤湖、研溪湿地等景区景点提档升级、串珠成链。
培育丰富业态产品。深化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横向融合文化、康养、体育、影视、演艺、书画纸、印刷出版等领域,促进融合业态创新。培育文创产品,挖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抓好文庙、龙神祠、桂花楼等古迹遗址保护,推进文瀚巷、沙湾沫若文化广场、战时故宫文物南迁遗址公园等项目,筹拍文旅特色题材微视频,策划推出电影原创及影视精品力作,打造“乐风嘉韵”演艺集群。发展夜间经济,推陈出新夜间游览项目,优化游山游城游江线路产品,抓好上中顺、张公桥等特色街区、特色夜市打造,积极推广“乐山美食”,办好乐山国际美食月等活动,丰富城市夜间消费业态和游客沉浸式体验。开发特色文旅商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商品研发,完善特色旅游商品研产销产业链,加强“乐山礼物”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布局一批旗舰店、体验店,加快建设全省旅游商品集散地。引进培育文旅市场主体,实施文旅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做强峨旅投等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旅游民宿发展,着力引进文旅行业龙头企业、知名主题公园、国际知名酒店、餐饮品牌和业态产品项目,力争签约重大文旅项目20个,完成文旅项目投资120亿元。
优化提升服务质量。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持之以恒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完善配套设施,实施服务设施标准化国际化提升工程,抓好锦江·嘉州宾馆、皇冠假日酒店、悦榕庄酒店等建设,配套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和标识标牌,推动文化设施旅游化利用。发展智慧旅游,抓好峨眉山文旅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游乐山”APP开发,完善在线预订、智慧导游、信息推送等功能,推动“一部手机游乐山”,争创全省智慧旅游示范市。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建立A级景区不达标退出机制,常态化推进景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加强安全旅游、诚信旅游、文明旅游建设,健全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四川文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进“快旅漫游”,完善旅游公交、自驾营地、公路服务区等设施,定制开行乐山(峨眉山)至西安、重庆、桂林动车,争取开通峨眉山—黑竹沟空中观光航线,让来乐游客进得快、玩得好、留得住。强化宣传营销,落实乐山文化旅游全球营销行动计划和外国人过境144小时免签停留政策,精准培育客源地市场,力争入境游客达到50万人次。
二、夯实工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坚持产业强市,建好总部基地,做强产业集群,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构建具有乐山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做强“3+1”主导产业。结合全省“5+1”现代工业体系构建,完善我市“3+1”现代工业体系扶持政策,推动现代工业上新台阶。做强光电信息产业集群,把握光伏全产业链发展规律,抓好永祥“5+2+2”、晶科能源25GW单晶拉棒切方、协鑫8万吨多晶硅(颗粒硅)等项目,继续引进一批关联配套企业和补链强链项目,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中国绿色硅谷”。促进先进材料、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瞄准新材料规模化应用、精细化工、稀土材料等领域,抓好中建材PC总部基地、福华—江山60万吨有机硅、德胜高炉节能技改、沙湾不锈钢等项目。发展数字经济,完善5G基础网络,抓好高新区宝德未来科技城、中国移动乐山总部、中国联通川西云计算中心等项目,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争创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先导示范区。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抓好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建设,建强检测、计量、标准、认证等质量技术基础平台,抓好国家硅产品质检中心、建筑陶瓷产品质检中心建设,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水平;实施“乐山造”品牌提升三年行动,再创一批国省知名品牌和产品质量标杆。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支持轻工制品、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形成新增长极。
建强“一总部三基地”。坚持强园区育龙头,整合资源推进“一总部三基地”建设攻坚,让企业迸发活力、各展其长。建好园区基地,支持高新投等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加强总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三基地”平台公司加强基地承载能力建设,争取扩区调位,抓好浙江—乐山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园建设,力争“一总部三基地”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和中小微企业成长培育计划,支持优势企业实施产业链资源兼并重组整合,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元企业1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高新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等平台,抓好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落实国家减税降费、规范涉企收费及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政策包”,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企沟通机制,建好维权服务平台,清除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支持在乐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统筹配建输变电、天然气、供排水、物流站场等设施,抓好全省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建设,用好绿色高载能等产业精准电价政策,综合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用网、物流等成本。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信用监管,探索“互联网+监管”,推行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升市场监管效能。深化嘉州英才工程,实施“乐创”人才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
三、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加快推动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实施农业综合产值千亿培育计划。结合全省打造“10+3”现代农业体系,构建我市“8+3”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形成千亿综合产值。建优产业基地,坚持园区引领,规模化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新建高标准农田19.6万亩,新建和改造粮油基地3万亩、经济作物标准化基地12万亩。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负责制,稳定粮食总产量,抓好温氏、巨星等生猪规模化养殖项目,加快恢复生猪产能,力争生猪出栏300万头。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农产品加工特色园区及烘干冷链物流中心,提升农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能力。实施品牌建设,做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和重要农产品品牌,推广运用“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峨眉山”“小凉山”公共品牌,提升峨眉山茶、峨眉山道地药材等区域品牌知名度,支持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规范标准、质量保证、检验检测等体系,争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
加强经营主体和“三农”队伍建设。坚持主体带动,抓好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引导更多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培育经营主体,内培外引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工程,开展“空壳社”清理行动,引导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等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推广股份合作等利益共享模式,支持乡村产业跨界融合,力争新培育经营主体12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适度规模经营率提高3个百分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探索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培养模式,优先把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安排。壮大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落实事业人员“县招乡用”、科技特派员、本土人才定向培养等制度,发挥带头人、新乡贤、“土专家”等作用,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
改善农村发展基础条件。加快补齐农村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设施短板,让农村环境更宜居、生产生活更方便。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四好农村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机制,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加强农村电网保障能力建设,力争完成农网改造升级1500公里;统筹抓好岷茫水系连通工程等引水补水项目,整治病险水库7座,新增和改善灌面3.5万亩;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新建达标村450个;抓好“垃圾革命”,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完善村庄常态化保洁机制,全覆盖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厕污共治”长效利用和管护机制,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和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鼓励种养循环,力争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50%,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85%。
四、提升城市建设服务管理水平
坚持宜居宜业宜游导向,推进中心城市和县域城镇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繁荣发展服务业经济,增强城市对产业、人口的聚集力。
疏旧建新提升城市品质。围绕生态宜居、功能完善、文化传承和治理高效,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做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工作,开展市政基础设施精细化建设行动,优先完善水、电、路、气、排污、照明等基础设施,布局配建一批公厕、停车泊位、农贸市场和便民摊区,抓好主城区防洪能力提升综合整治、成乐高速棉竹互通改造、市第一和第三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等项目。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支持苏稽新区加快奥林匹克中心等场馆及基础配套建设,抓好乐山师院新校区、乐山一职中新校园等大学城项目;支持冠英新区规划布局临港产业,抓好乐山国际博览城、东辰国际学校等标志项目;支持高新区实施基础提升行动,抓好中央商务区、金融中心等项目,提高产城结合水平。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统筹布局生态绿道和绿化景观,依法加强绿心保护,抓好绿心公园生态整治二期、竹公溪流域综合整治、九百洞湿地等项目,主城区园林绿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科学缓堵保畅,完善公交发展机制,补齐配套设施短板,鼓励绿色出行,主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提高到32%。
建设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落实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精神,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抓住全省建设乐山等8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契机,深入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7%。构建“2+6”现代服务业体系,对接全省“4+6”现代服务业体系,突出发展文化旅游、餐饮住宿2个特色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信息、康养教育、会展赛事6个支柱型服务业,抓好步行街改造提升、西部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强化服务业主体建设,推进服务业“三百工程”、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大力引进服务业龙头企业和高端品牌、新潮品牌,支持“老字号”品牌创新升级,培育“首店经济”,塑造城市“国际范”,力争新增规模服务业企业和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50家。深化放心舒心消费城市创建,提升“诚信乐山旅游信用公示与服务平台”功能,持续打造放心舒心消费示范街道、商场、行业,营造安全、便利、诚信消费环境。
促进县域特色发展优势互补。扎实抓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优做强县城和中心镇,筑牢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底部支撑。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优化县域城镇布局,深化百镇建设及城市化提升行动,支持建设一批县域副中心、经济发达镇和特色镇。做强县域特色产业支撑,实施特色经济强县行动和“四个特色品牌创建工程”,支持3个城市主城区县、3个重点开发区和1个农产品主产区瞄准主攻方向,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产业增长动力源;支持4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增强生态安全功能,培育绿色产业,创造更多生态产品。争创县域经济强县,支持峨眉山市深化县级市改革,鼓励各县(市、区)合作共建飞地园区、发展飞地经济,走好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积极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和进步县。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