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高新区:擎起区域专家服务高地

2020年11月02日 10:07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姜国乐

  □ 本报记者 孟 一 姜国乐

  本报通讯员 臧胜博

  12月1日,是世界最高土石坝水电站——长河坝水电站正常运行4周年的日子。这3年多里,激流间岿然不动的大坝不光见证着土工合成材料和绿色加筋工法的实用性,也印证了浩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崔金声团队在“第四材料”研究应用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在济宁高新区不断提升专家服务体系建设的推动下,去年,新材料产业在高新区的发展得以进一步加快。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层次。深谙此理的济宁高新区今年对人才政策进行再升级,创新推出“333工作法”,从强服务、促转化、拓路径三个层面,打造适合人才全方位发展的沃土。

  招才引才、拴心留人,专业化、成体系的专家服务是先决条件。济宁高新区的做法是体制保障、经费保障、生活保障“三管齐下”,拉起完善的服务保障网络。一方面研究制定《济宁高新区专家服务基地管理办法》《济宁高新区专家服务基层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度办法,在服务基地管理、人才平台载体支撑等方面制定灵活多样的柔性流动政策。另一方面建立“部长访谈”制度,在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方面为专家开辟“绿色通道”,同步配齐服务专员,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建设了专家公寓等一批高品质住宅,通过为专家补贴的方式,做好居住保障。

  “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教育、休闲、居住环境等软服务,这些服务离他们的心理预期越近,越有助于他们踏下心来、安心立业。”济宁高新区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程辉表示,如果说制度和政策保障是吸引高端人才来济宁的敲门砖,那后续的生活服务、软环境营造等则成为了长期留人的关键所在。对此,济宁高新区专门设立了1000万元的专家服务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鼓励各园区、区直部门通过购买服务、场地补贴、项目补助等多种方式,更好地服务专家需求。

  人才到位了,项目落地了,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通过有效的服务去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聚集的速度。济宁高新区选择以强化园区产业基础、完善园区软硬件设施、广泛开展科研院校合作等“三项措施”为“轴”,站在园区建设的“平台”上,转活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在强化园区产业基础方面,每年投入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大力支持开展高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现已建成工程机械、光电信息、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4个国家产业基地和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同时围绕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了总面积1.2万亩的千亿级四大产业集聚区。

  为扎实做好“园区”这个专家施展才华的舞台,济宁高新区高标准建设了济宁资本中心、人才联盟等一批集创新成果、人才引育、产业基金为一体的国际化协同创新平台载体与服务设施。开放运营了17个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及200余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双创载体,可持续为专家服务基地建设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今年,2个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基本建成,强劲的“外脑”正和潜心培育的“内脑”同频共振,激发出旺盛的创新活力。

  从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北斗开放实验室·济宁分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济宁产业研究院”“山东大学人才培养基地”等共建协议;到对入选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的,在享受省支持政策的同时,再给予顶尖人才团队最高2000万元的项目资助;再到鼓励专家以基地为平台进行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对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等在高新区设立或共建研发总部或研发机构……沿着人才引进政策、投融资政策、成果转化政策等“三项政策”路径,济宁高新区开展了广泛的对外科研合作,现已与内外60余所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建设各类创新平台35个。

  “我们还推出了‘人才飞地’‘人才贷’‘蓼河英才’等创新举措,按照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思路拓宽人才合作,细化人才服务。”济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章箭说,人才只有和产业深度挂钩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济宁高新区现已聚集了13个高校专家团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阿源、高端装备产业类企业对接合作,突破关键技术,服务全区产业发展与动能升级。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济宁高新区:擎起区域专家服务高地

2020-11-02 10:07 来源:大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